山茱萸是壹種小型落葉樹,開小黃花,結橢圓形、紅色和酸味的果實。果實叫“山茱萸”,俗名棗皮。它生長在溫暖地帶,分布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但也在韓國和日本。
擴展數據:
習俗和傳統:
古人把山茱萸作為祭品、裝飾品、藥物和辟邪物,形成了山茱萸的習俗。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每年九月九日,頭插山茱萸,飲菊花酒,食帳餌,外出宴飲。
相傳插山茱萸的習俗始於東漢,到了晉代成為習俗。到了唐朝,插上山茱萸,裝飾美化,慶祝長壽。王維的詩《論山假日思山東兄弟》:“獨為異鄉客,佳節倍思親,遠知兄弟攀何處,處處少壹人。”歷史上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已經非常普遍。
農歷九月初九,山茱萸成熟的時候,人們認為山茱萸能祛病驅邪。所以古人要麽把山茱萸樹枝頂在頭上,要麽把山茱萸袋子套在胳膊上爬山遊泳,把重陽節叫做登高節,山茱萸節,山茱萸節。在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祛邪除穢,招財進寶”。
這就是頭上的菊花的庸俗化。直到民國時期,壹些文人秋會請帖的常見風格是:“×月×日,登高望遠,靜待光明。”民國以後,山茱萸習俗逐漸衰落。但是民俗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