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壹般也叫祭竈節,小年夜有祭竈王、掃塵、剪窗花等等的習俗,它是由農歷的日期來定的,壹般來說北方小年是農歷臘月23,南方的小年是農歷臘月24。
北方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身影,而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壹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餃子的由來
餃子古代叫“嬌耳”,民間有壹個傳說,說的是東漢末年,災害嚴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爛耳朵病。名醫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看見瘟疫流行,於是他在冬至那天,找壹塊空地,搭起醫棚,架起大鍋,給人們舍藥治病,救活了很多窮人。
張仲景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壹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燉,燉好後,把它們撈起來,剁碎,再用面皮作成耳朵壹樣的東西,下鍋煮好後,分給病人吃。人們叫這種東西為“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再喝下壹碗湯,便兩耳發熱熱血沸騰,不久爛耳朵病就好了。張仲景舍藥壹直持續到大年三十。
小年也是過年的開端,過去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甚至是整個正月都是年。過去,農民只有到了隆冬數九的日子才能休息,這也正體現了年節的調節作用。那過年了就自然也要吃餃子,順理成章就成了流傳已久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