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牛肉產於四川省閬中市,是具有濃厚的四川風味的特產。
張飛牛肉表面為棕紅色,切開後肉質紋絲緊密,不幹、不燥、不軟、不硬,食之鹹淡適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
張飛牛肉在清代乾隆年間就遠近馳名,已有二百年歷史。民國時期在成都“勸業會”上曾被評為“上等食品”,自此聲譽更佳。亦曾在40年代獲得成都工業協會優質產品銀獎,名揚川內外。
因其外觀特征為“表面墨黑內心紅亮”恰好和猛將張飛的形象相似,故稱“張飛牛肉”。剖其橫格,輕撕切面,如銀絲松針相聯,細細咀嚼,其味無窮。1998年獲中商部優質產品獎,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銅獎。
張飛牛肉起源:
閬中市區:名叫保寧鎮,當地回民人在逢年過節時會制作眼牛肉(類似於漢族的臘豬肉),做好後為了防止腐爛。人們在牛肉表面塗抹鍋灰防腐。這種腌牛肉後被人們稱為“保寧幹牛肉”又或者“風幹肉”,為當地特色小吃。
該牛肉最大的特點是表面呈黑色,切開後卻是棕紅色,很是養眼。約1985年,張飛牛肉公司前身原閬中縣牛肉加工廠廠長因面黑心紅很似張飛,固其正式取名張飛牛肉。因名出眾,於是迅速被人們熟知。至此張飛牛肉成為了四川特產的壹大特色。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張飛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