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壹個較長的過程,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壹”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正月十五的習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起初,元宵節的時令小吃並不是元宵,南朝時,吃的是拌合肉和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則是壹種蠶狀的面食和烤餅,壹直到了宋朝,才出現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過當時不叫元宵,而是稱為浮圓子或是湯圓等。
2、送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與丁諧音,因此迎花燈有求子添丁的意義,唐以後,花燈不但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成為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花燈的全盛期,宋代花燈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制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