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球原名“采珠”,滿語“尼初和”又叫“踢核”、“摘核”、“拋核”。滿語中“核”是“尼楚河”的縮寫,意為“珍珠”。珍珠球起源於滿族先民采珠的生產勞動,《滿族風俗誌》和《吉林史誌》都記載珍珠球起源於滿族先民的生產勞動。
在古代,珍珠被視為女性貞潔、宗教虔誠和財富的地位象征,因此受到社會關註。滿族歷史悠久,壹直生活在長白山北部、黑龍江中上遊和烏蘇裏江流域。該地區生產東方珍珠和采珠已成為古代滿族人的傳統生產方式之壹。
歷史悠久
到了清代,由於冬竹品質優良,受到宮廷貴族的青睞,需求量劇增。為了保證東方珍珠的供應,清政府禁止民間采珠,由內務部組織采珠,並專門設立了帶頭采珠的“祭祀丁”和“諸宣達”。由於東珠數量有限,朱軒達之間也有激烈的競爭,互相比較采珠的速度和數量。
為了加快采珠速度,把采來的文蛤直接放進籃子裏,然後在岸上打開采珠。有的幹脆在船上把蛤蜊扔到岸上的籃子裏,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采珠速度。拋蚌活動是村民閑時在孩子們中間逐漸形成的,是古代珍珠球的雛形。這種遊戲在松花江、鴨綠江和渤海沿岸的滿族兒童中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