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之壹。由於受地質構造、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黃河水量不足,泥沙過多,導致下遊地形不斷擡升,形成地面懸河。這種特殊的地形使得黃河很容易沖破堤防,改道或決口,引發洪水。
面對黃河水患,中華民族壹直與之抗爭,從大禹治水到潘繼勛“以水攻沙”,從漢武帝時期的“以蠍堵口”到清朝康熙年間的“河務水運”都鐫刻在朝廷的柱子上。
中華民族展示了頑強的生存意誌和創造精神。黃河以其不屈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品格,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
在黃河的保護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建造“中國水塔”。以三江源為重點,加強青藏高原上遊水源涵養能力建設,保護重要水源地,加強重點地區荒漠化治理,減少人類活動的過度影響。到2030年,基本完成三江源國家公園體系試點建設。
2.加強中遊水土保持。聚焦黃土高原,大力實施林草防護和造林工程,增強水土保持能力,發展高效旱作農業。到2030年,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達到22.5%,水土保持率達到70%。
3.促進下遊濕地保護和生態管理。以黃河三角洲為重點,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建設黃河下遊綠色生態走廊,推進灘區生態綜合整治。到2030年,黃河三角洲濕地面積將超過8000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