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減脂餐食譜 - 湯包的由來

湯包的由來

湯包的由來如下:

湯包是包子的壹種,在中國中部、江南等壹些地區較為盛行,以湯多為主要特點,以“小巧、皮薄、餡大、肉鮮、味美、湯汁充盈、清香利口”而著稱,與小籠包系出同門。

比較著名的有南京六合的龍袍蟹黃湯包、江蘇靖江的蟹黃湯包和江蘇淮安的文樓湯包,淮河以南的九州香湯包等。

湯包,顧名思義,是壹種包子,但是裏面是有湯的,和小籠包的區別在於,湯包比小籠包稍大,而且更註重湯的味道,有些湯包還做成用吸管來吸裏面的湯汁,餡味和皮味可能要稍好壹些。

有關湯包的發明,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傳說當時京口(即江蘇省鎮江市)的漁民為了祭奠孫夫人,效法諸葛亮發明饅頭故事,用蟹黃包肉餡做成湯包,以代替祭品。

上海湯包的特點:做工精細,小巧玲瓏,皮薄,餡多、蝦肉、蟹肉,不論是哪壹種餡,都鹹淡適中,口感極好。每壹小籠內壹般放十個湯包,用松針鋪底,不粘皮、又清香,端上桌後,觀其形、聞其味,食欲大增,咬開皮,包內有少許油水,故稱“湯包”。

吃湯包為紹興新昌特殊習俗,原來,新昌過端午節也吃粽子,有“吃過端午粽,還要凍三凍”之諺。相傳明朝年間新昌連年幹旱,百姓要求赦免錢糧。欽差來查,恰遇端午,縣官通知各家都吃面片湯過節,遂準免糧,後轉化為湯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