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人出生,就叫嬰兒;當他不滿壹歲時,他被稱為嬰兒;他2到3歲的時候,就叫孩子;當他在10歲以下時,被稱為黃口;當他3到15歲時,被稱為舞勺;而當他15到20歲的時候,就被稱為會跳舞的大象。男人20歲叫弱冠,30歲叫站立的壹年,40歲叫迷惑的壹年,50歲叫知命的壹年,60歲叫打扮的壹年。
稱謂的起源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壹些表示年齡稱謂的詞語,比如“弱冠”、“疲憊”。學生們經常對此感到困惑。其實像這樣的詞還有很多,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古代漢語的過程中必須要知道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同,大多是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點來命名的,但也有壹部分是沿襲前人的話而成為固定的稱謂。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這個稱謂最有趣。或者叫“鯖魚背”,鯖魚是壹種魚,背上的條紋像老人的皺皮。到了老年,皮膚上出現老年斑,如凍梨的皮,所以又叫“凍梨”。
還有根據生理特征起的名字,比如:人壹出生就被稱為“嬰兒”,因為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兒可以通過假的,假的有胸。嬰兒是抱在胸前的孩子。七歲不僅叫“喪”,還叫“掉牙”,之所以這麽叫,是因為這是換牙的時期。十五歲叫“孩子”,“山上無草木時叫孩子”。古代16歲成年,15歲男子不加冕,女子不加冕。這裏用的是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