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相傳公元前340年,楚國的愛國詩人、醫生屈原面臨亡國之痛。5月5日,他悲憤交加地把壹塊大石頭扔進了古洛河。為了防止魚蝦損害他的身體,人們用竹筒把大米扔進河裏。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人們會把大米裝在竹筒裏,扔到河裏去祭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筒粽子”的由來。
粽子又稱“角粟”、“筒粽子”,是用糯米包裹粽子葉蒸成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食品之壹。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在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食物。
粽子的傳說是為了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而流傳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有很多種。從餡料來看,北方有裹棗的北京大棗粽子。在南方,餡料種類繁多,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中國人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子”壹詞原名“穗”,用蘆葦葉包裹成米。西晉時,粽子被稱為“角米”,在《地方誌》中有“仲夏端午,方伯解集”的說法。在順德享受玉米烏龜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