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上的花,“圓圓的壹圈”“無根的,不像自己的花”,明顯是人造的,是別人放的花圈。誰把它放在那裏的?只有壹種可能,那就是於霞的戰友或同情者前來祭奠他們。敬獻花圈的故事是否符合生活現實,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壹方面要認識到,寫為革命犧牲的烈士,並沒有被所有人遺忘,有人紀念,這符合時代精神和生活現實。另壹方面,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花圈”是“加”出來的。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道:“我常常不經意地用彎筆,給《藥》裏的玉兒墳加了壹個花圈。所謂“順加”,既指小說前面沒有伏筆,又指晚清沒有花圈悼念的習俗,還指嚴重脫離群眾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者的歷史地位沒有得到適當的提升。
魯迅認為墳前的“花圈”是“彎筆”,加上“平”,是對自己作品的嚴格解剖。嚴格來說,劇情的選擇必須符合生活實際,即使細節也要壹樣。《添花圈》是小說的美中不足,但不能否認小說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藝術性。總的來說,加入“花環”並不影響故事的發展。並且對人物性格的表現起到了壹定的促進作用。當然,作為藝術創作的更高要求,應該是忠於生活現實。
在墓前敬獻花圈,不僅凸顯了華大媽和奶奶的無知和不理解,也說明了革命家的思想和行動並非沒有影響。
/ja/2006/2006 04/ja _ 20060407202647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