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鱭魚
刀鱭魚的名聲比較響,對於壹些內陸地區的朋友,這種魚的大名應該也是聽過的。刀鱭魚屬於“河裏生,海裏長”的魚類,因此在沿海地區會比較常見。平時這種魚基本是不露頭的,只在每年農歷四月中旬的時候,大量的刀鱭魚才會從河裏遷移,繁衍後再遊回大海。
因此在這段時期,捕撈刀鱭魚才有收獲。由於這種魚體型偏小,又長得和壹把壹把小鋼刀似的,因此不少人也把它叫做“刀片魚”或“小刀魚”。捕魚人壹般在下遊設立攔河網來捕撈刀鱭魚。早些年,這種魚的上市量極大,如今隨著人們的捕撈過度,數量減少,供不應求。
有的魚刺多 有的魚刺少:
魚刺在生物學上有個學名,叫肌間骨,它是分布於魚類椎骨兩側肌隔中的小骨,主要生長在低等真骨魚的體內。我們熟知的鯉魚、草魚、鰱魚,都屬於低等真骨魚中的鯉形目。
古生物學家們發現,隨著魚類的逐漸演化,肌間骨經歷了壹個從少到多,又從多到少,最後消失的過程。
例如,出現得較早的鰻形目,是肌間骨最多的,而略微晚壹些出現的鯉形目,肌間骨依然存在,但是數量比起鰻形目已經有所下降,到了更晚壹些的鮎形目(例如鯰魚),體內的肌間骨已經接近於無。
可以說,魚刺的多少,部分程度體現了魚類的進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