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於唐五代。當時這種食物叫“面繭”或“圓而不掉角”,以糯米為皮,中間包糖餡,類似於今天的元宵節。後來因為是元宵節吃的特殊食物,在明朝永樂年間正式命名為元宵。元宵含有大量的糖和油。過量食用容易增加胃腸道負擔,導致消化不良、脹氣、食欲不振。
元宵的做法是以餡料為主。壹般流程是拌餡,攪拌均勻,攤成大圓片,冷卻後切成比乒乓球還小的立方體。然後把餡料放進像大篩子壹樣的機器裏,倒上米粉,“篩”壹下。隨著餡料相互碰撞,變成球形,糯米也粘在餡料表面,形成元宵。
發展歷程:
元宵原意為“元宵節之夜”,因為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晚上吃元宵賞月,後來這個節日的名稱演變為“元宵節”。正月十五將舉行元宵節,這將把除夕開始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在元宵節的晚上,街道上裝飾著燈籠,人們欣賞燈籠。猜燈謎和吃元宵已經成為幾代人的習俗。漢文帝統治時期,下令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漢武帝時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萬物的神。司馬遷在創制《太初歷法》時,就已經把元宵節確定為壹個重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