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打開外包裝,發現裏面有兩層真空包裝。完全打開包裝後,呈現在我面前的是壹只又幹又硬的黑熏雞。用手撕,很硬,要慢慢用手撕成碎片。
因為這種熏雞又香又硬,據說在1935,被著名作家老舍譽為“聊城鐵公雞”。
撕壹點到嘴裏,慢慢咀嚼。真的不油不膩。又鹹又香,很適合做粥。用來陪酒,也是壹道佳肴。
所以我喜歡這種熏雞,每年都要從網上買幾只。
根據包裝上的說明,這款熏雞來自清朝嘉慶年間。當時運河發達,聊城靠河運輸。魏的兒子被任命為水運軍,這往往持續幾個月。每次下船,魏的家人都會為他準備好扒雞。為了使扒雞便於保存,魏氏扒雞放在松片和果樹上,熏六次,幹六次,直到水熏幹,雞肉緊實,油和香料滲入肉骨,重四比三,猶如“執壹羽臥壹鳳”,可保存半年以上。有壹次,由於航道堵塞,船擱淺了幾十天。幸好魏家帶來的熏雞救了船上所有人。運河船只經過聊城後,總不忘多帶些魏氏熏雞。其獨特的工藝“老湯燜,六六煙”為當時的人們所稱道,魏的熏雞也被稱為“劉熏雞”。
我吃這種熏雞,最喜歡了。雞肉撕成條狀後,在黃亮鹹鹹金黃,富有彈性,賣家稱之為金絲。我更欣賞這種熏雞。它的骨頭又硬又黃亮,比不上軟骨雞。
雞,骨頭硬,肉香;人,有硬骨頭,活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