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祭竈節,人們講究吃餃子,意思是“看掉餃子的迎風面”。山區多吃餅和蕎面。在晉東南,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間諺語說“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壹壹鍋落。”人們喜歡把炒好的玉米用麥芽糖粘合,冷凍成塊,吃起來又脆又甜。除了吃竈糖,火也是祭祀當天非常有特色的時令食品。臘月二十三,城裏餅幹攤的生意很紅火。
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神都要向玉帝報告這壹家的善惡,讓玉帝賞罰。所以在送竈的時候,人們會在竈王爺的雕像前的桌案上放上糖果、水、豆子和草,其中後三樣是給竈王爺的坐騎升天用的。祭竈時要用火將關東糖融化,放在竈神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說玉帝的壞話了。
小年的由來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竈日,也稱“小年”。傳說中,竈神原本是壹個平民,張生。結婚後,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喝酒喝酒上,傾家蕩產,上街乞討。有壹天,他在前妻郭定襄家乞討,羞愧難當,在竈鍋下燒死了。
當玉帝知道這件事的時候,他認為張生會回心轉意的,而且不會壞到最後。由於他死在鍋底,所以被封為竈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登天,大年三十回竈底。百姓認為竈王爺壹定要受尊敬,因為他要向天報恩。因此,人們在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過“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