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減脂餐食譜 - 端午節包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包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包粽子的由來如下:

1,紀念屈原

論公元時期粽子的起源。公元前340年,楚國愛國詩人、醫生屈原,面對亡國之痛,悲憤交加,於5月5日把壹塊大石頭扔進了古洛河。

為了不讓魚蝦傷害他的身體,人們把米放在竹筒裏放進河裏,吸引魚蝦來吃。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人們在這壹天把大米裝在竹筒裏,放入祭奠。

2.祭祖

粽子在古代的起源。端午節祭祀祖先,其實是後人給的。古人其實對端午節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據《齊諧記》記載,他們害怕祭祀屈原的米會被龍偷走,所以創造了這種粽子。因為龍害怕楝樹葉和綠絲。

但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做粽子是常事。古人用蘆葦葉包著小米煮它,有尖角,如棕櫚樹葉的心臟形狀,所以它被稱為粽子,或玉米。在現代,經常使用糯米。如今,5月5日被認為是壹個節日,壹個禮物,或對屈原的犧牲。把這個扔到河裏餵龍。”

端午節配件:

在舊社會,它是江浙壹帶婦女的裝飾品。壹般用金銀線或銅絲金箔制成,形似小人騎虎,也有鈴鐺、鈴鐺、流蘇、大蒜、粽子等。插在女人的發髻裏,也用來餵奶。

《賈青錄》雲:五月五日,城中人以金銀絲為繁纓,編鐘,騎虎,極為精致,飾以小釵,並串成串,或以銅絲金箔供女子插鬢。他們還互相獻祭,取名任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