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牛又稱剝皮魚、消耗魚、馬面魚、橡皮魚,生長在深海底部,不能人工養殖。這種魚雖然看起來很滑稽,但卻是我國重要的海洋經濟魚類之壹,產量僅次於帶魚。剝了皮的牛很高級,屬於比較便宜的魚,但是吃的人少,自然沒人願意養。
它的身體相對扁平,呈長方形,類似馬的身體。壹般為10 ~ 20cm長,重約0.4kg,馬面魴為遠海暖底層魚類,雜食性。在上海、福建、浙江稱為橡皮魚,北方稱為皮匠魚、剝皮魚、面包魚、烤角。
剝牛皮的生活習性
馬面魴是壹種暖水性中上層魚類,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廣泛分布於韓國、日本、東海和黃海沿岸。生活在開闊的海底,棲息於水深50 ~ 120m的海域,最適生長溫度13 ~ 20℃,個性遲鈍,遊泳能力弱,速度慢,不怕聲,種群密度高,屬雜食性,主食橈足類、等足類和鴕鳥類。
馬面魴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從非洲東海岸到南海、東海和日本,以及臺灣省的東部、西部、北部、東北部和澎湖海域。通常壹年產卵壹次。產卵群體以2-3齡為主。產卵溫度15 ~ 21℃,卵粘重。產卵期為5-7月。東海產卵種群有長距離洄遊現象。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馬臉魚百度百科-剝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