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國包粽子的習俗其實在東漢末年就有了。因為當時是泡草木灰,也就是堿,所以叫廣東酸水粽子。自近代以來,粽子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這時粽子的品種開始增多,各種粽子都有,也有摻栗子的,花生的,大米的。在宋代,蜜餞水果被放入粽子中,如蜜棗和楊梅。元明時期,粽子的葉子開始變得多樣,粽子的餡也更加豐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豆沙松子,人們開始習慣吃粽子。明清時期,粽子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因其諧音為“鐘”,故稱“須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