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保雞丁原名宮保雞丁,這道菜是丁寶楨發明的。據說丁寶楨很會做菜,喜歡吃雞和花生,尤其喜歡吃辣。當他擔任四川省省長時,他創造了壹道由雞丁、紅辣椒和花生制成的美味菜肴。這條路原本是丁家的“私房菜”,後來越來越廣為人知。
所謂“包公”實際上是丁寶楨的榮譽稱號。清廷為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保親王”。“太保太子”是“宮中珍品”之壹,所以他發明的這道菜取名為“宮保雞丁”,也是對他的紀念。時代變了,很多人不知道什麽是“宮保”,就理所當然地把“宮保雞丁”寫成“宮保雞丁”。
丁寶楨筆下人物的壹生
丁寶楨鹹豐三年(1853)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後,由於母親去世,他回到家鄉,恰逢楊龍溪在遵義造反。丁寶楨傾其所有招募八百壯士保衛家鄉。鹹豐六年(1856),丁酉到期,恰逢苗人、土匪造反,叛軍蜂擁而上。
當時的貴州巡撫蔣聚元到朝廷,申請將丁寶楨部留在平叛軍中。皇帝同意了,並特別下令授予丁寶楨編輯的職位。此後,丁寶楨加大了在民間的征兵力度,士兵總數達到4000人,先後收復了平嶽、獨山等多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