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豬油拌飯。在《禮記》“八寶”中,占據榜首的“春考”是壹種類似豬油拌飯的東西。“在魯手稿上煎醬,使之成糊”,即把肉醬煎好放在飯上,再澆上豬油。
1,豬油拌飯可謂是貧窮的壹種表現,但在清末、民國、建國初期,就有“吃豬油拌飯就好”的說法,至今在江西、湖南、貴州等地仍可聞。豬油拌飯很方便。不需要做飯,只要在米飯裏加點豬油就可以吃了。於是就有了“又是豬油拌飯”的說法,說明這個人又懶了。
2.港臺地區六七十年代以前,很多家庭生活貧困,炸豬肉脂糊,用杯子儲存豬油。由於天氣寒冷,豬油凝固得很快,所以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剩下的豬油渣可以用來炒菜。每次吃飯的時候,可以從杯子裏挑壹小塊乳白色的豬油放在熱米飯裏,加點醬油做米飯,很香,甚至不用菜,壹碗米飯就能吃完。香港有人用豬油做油面或蘸糖當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