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的壹個,時間在每年公歷65438+2月21 -23之間。古人認為,自冬季至日以來,天地的陽氣開始旺盛,變得更強,代表著下壹個周期的開始,這是壹個好日子。因此,後來,在春節期間,祭祖和家庭聚餐等習俗經常出現在冬季的至日。冬季至日作為壹個節日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宋,壹直延續至今。
在冬季至日的那壹天,太陽移動到黃經270度,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達到壹年中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因此,在北半球的所有地方,冬季至日是壹年中白天最短的,越往北,白天越短。
古人把冬季至日分為三個階段:“壹個階段是蚯蚓結;第二,等麋鹿角解;等待泉水湧出。”傳說蚯蚓是陰彎陽伸的生物。這時候陰還很強,土裏的蚯蚓還蜷縮著。古人認為麋鹿的角是面向來世的,所以為陰,而冬天的至日是晴天,麋鹿感到陰逐漸退卻,解了角;因為陽氣的誕生,山中的泉水在這個時候可以流動,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