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絲娃娃的來歷!急!~
因其形狀上大下小尤如薄絲包的嬰兒,故稱絲娃娃。“繈褓”是用大米面粉烙成的薄餅,薄薄如紙卻—只有手掌那麽大。再卷入蘿蔔絲、折耳根(魚腥草)、海帶絲、黃瓜絲、粉絲、淹蘿蔔、炸黃豆、糊辣椒等。在吃的時候吃,當然少不了註入酸酸辣辣的汁液。而這汁液是取絕於味道的優良,每家都有其自己的獨門絕招。 用壹張手工烙制的巴掌大面皮,將豆芽、海帶、芹菜等等切成絲狀的時令蔬菜壹股腦全部包起來,加幾粒炸得金黃的豆子進去,澆上兩小勺貴州特有的糊辣椒蘸水,趕緊塞進嘴裏大嚼特嚼,那滿口的香辣酥脆——爽!這種外地人初到貴陽時聞所未聞的小吃,因面皮包好菜絲時的形狀酷似繈褓中的嬰兒,從其出現在街頭小巷的攤點上開始,貴陽人就給它起了個形象的名字——“絲娃娃”。時今絲娃娃也等入了大雅之堂,婚嫁喜禮中也堂兒皇之的上了酒桌,是發揚地方文化還是取其意頭——娃娃,不得而知。在北京也能吃到這種黔味傳統小吃。素菜脆嫩,酸辣爽口,在入口的瞬間壹股清涼沁入心脾,令人無比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