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正月是農歷正月,古人稱“夜”為“夜”。農歷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被稱為“元宵節”。元宵在早期節日形成時只叫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滿月,隋以後叫元宵或元宵。
初唐受道教影響,也叫上元,只是到了晚唐才偶爾叫元宵。但自宋代以來,它也被稱為鄧溪。在清朝,它也被稱為元宵節。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中國人民有壹系列傳統的民間活動,如看燈籠,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和燃放煙花。
元宵節的習俗
1,燈籠。元宵節是壹種傳統的節日習俗,始於西漢,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盛行燈風,流傳後世。正月十五是壹年壹度的花燈煙花的高潮。
2.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北方“卷”元宵,南方“裹”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味不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