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魚,又稱蛞蝓魚。脊索動物,文昌魚,文昌魚,文昌魚。它大約50毫米長。形似小魚,無頭,兩頭漸細。身體側面扁平半透明,脊髓貫穿全身。前端有壹個眼點。口藏於口帽內,口帽邊緣有38 ~ 50個緣膜觸須。有背部,臀部和尾鰭。腹部有1對腹褶。雌雄異株,生殖腺成對排列。
棲息在疏松的沙質海底,經常在沙裏打鉆,只露出前端,過濾矽藻和小型浮遊生物。在春末夏初繁殖,幼魚鉆入沙裏,在短暫的漂浮期後成長。分布於我國河北東部、青島、煙臺、廈門、合浦沿海地區。
保護水平
文昌魚作為脊索動物中幸存的壹種,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過渡的典型活體標本。自1774年帕拉斯發現文昌魚以來,壹直受到動物學家的高度重視,是研究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起源和進化的極其珍貴的模式動物。
文昌魚在世界上分布不廣,僅在我國沿海地區有分布。但由於棲息地的破壞等原因,文昌魚資源逐年減少,分布區域越來越窄,成為珍稀物種。文昌魚已被列為中國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