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稱之為“金不換”。直到今天,它仍然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中藥是三七。
三七,又名藤黃、人參、人參、三七等。,來源於五加科三七的幹燥根及根莖,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等地。
其中,雲南文山的三七由於緯度低、海拔高,非常適合三七的生長,種植的三七品質好、產量高,因此被稱為“道地藥材”,也就是市場上常見的文山三七。在廣西,三七的主要產地是田州,所以這裏出產的三七也被昵稱為“田七”。
生理特征和起源:
主產於雲南省文山縣、文山縣、硯山縣、馬關、西疇、廣南、麻栗坡、富寧、丘北等地。廣西田陽、靖西、田東、德保等地也有栽培,稱為田七。
主根呈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 ~ 6厘米,直徑1 ~ 4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的縱向皺紋和根痕。頂部有莖痕,周圍有瘤樣突起。重量大,質實,橫切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微木質呈放射狀排列。輕微的呼吸,苦味和甜味。肋為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 ~ 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