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術語。
陰虛引起的內熱稱為虛熱,要用滋陰清熱。養陰的方法很多,有養肺陰、養肝陰、養腎陰、養血生津等,壹定要根據具體情況應用。在發熱傷陰階段,也可用滋陰清熱法。另外,氣虛發熱要用溫補益氣的藥物治療,不在清熱範疇。
相關處方
以清熱為主要功能的藥物,稱為清熱藥;以清熱藥為主的方劑稱為清熱藥。
清熱藥及方劑性寒涼,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等功效。主要用於發熱、高熱、痢疾、癰腫瘡毒等各種內熱證。
熱證在氣、營、血、虛熱、實熱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清法可分為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清熱燥濕四種。虛熱清腑。
這種方子性寒,容易傷脾胃。對於脾胃虛弱的患者,應輔以健胃藥物。發燒容易損傷津液,清熱燥濕的藥物也是幹燥的,容易損傷津液。對於陰虛患者,要註意補充養陰藥物,以祛邪不忘扶正。
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腸滑腹瀉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