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水草清》壹書中說:二月初壹,俗稱中和節,始於唐朝的李米,城裏買太陽餅是為了祭拜太陽星王。
後來,人們將土地神的生日與這個節日合並,日期改為2月2日。同時,自唐德宗以來,中和節吸收了春分的活動,所以這個節日的活動豐富了。
農歷二月初二的夜晚,“龍”的兩個“角”(即大角星和大角星)從東方地平線緩緩升起,故稱“龍擡頭”。人們祈求龍擡頭造雨,滋潤萬物,史稱“二月二刮龍頭”。
二月二古名
在古代,二月二日被稱為中和節,俗稱龍擡頭的民間傳說。農歷二月初二,是掌管天上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此後,雨水會逐漸增多。
所謂“龍擡頭”,就是冬眠之後,所有的昆蟲都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都出現了。
因此,這壹天也被稱為“春節”。農歷二月初二左右,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蜷縮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和野獸會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會從沈睡中醒來。農民們告別了閑暇,開始下地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