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和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多種民俗風情相互交融,因地域文化不同,風俗內容或細節也有差異。
端午節節日名稱的含義
“端午”中“段”的本義是“正”,“武”是“中”。“端午”和“中正”也對,這壹天的中午就在正中間。古人以天幹地支為載體,天幹載天之道,地支載地之道。天幹地支是為了承包天地命運而設立的,時代在天幹地支中具有普遍性。仲夏午後,飛龍在天。此時的龍星在南中,是壹年四季周日運行最“合適”的位置。既是“對”,又是“對”,是吉祥的象征。古人歷來崇尚中道、正道,“中道”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此外,結束也意味著“早”,所以第五個月的第壹個中午也被稱為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