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箅業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始祖是陳其子。常州篦梳的制作技術形成於魏晉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常州梳以選材嚴格、工藝獨特、制作精良而聞名。篦簸箕和木梳從原料到成品分別要經過72道半和28道工序。傳承單位是常州梳子廠。常州還有著名的畢麗巷。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江山大梳子:16 cm全木黃楊木小樹葉梳子,手開齒,采用彩繪和烙畫制作工藝。小葉黃楊生長緩慢。壹棵直徑為15 cm的小葉黃楊,至少需要生長150-200年,所以整個壹cm大的小葉黃楊是非常珍貴的。黃楊木本身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再加上復雜的梳理工藝,增加了其觀賞價值,極具收藏價值。
為少數民族女孩梳理:將傳統民間繪畫技法與民族服飾特色相融合。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