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間,福州官員設宴款待福建政治使節周濂。席間有壹道菜叫“福壽泉”,是用雞、鴨、豬蹄、排骨、鴿子蛋等用文火煨制而成。周濂吃了之後非常滿意。回國後,他責令廚師依法仿制。他在原來的菜的基礎上,減少了肉的量,加入了多種海鮮,使味道更加鮮美。後來廚師在福州東街開了壹家“三友齋”餐廳。有壹次,文人品嘗後,紛紛為“福壽泉”叫好。有人寫詩說:“壇滿肉香,佛聞棄禪跳墻。”從此這道菜就叫“佛跳墻”。
因為“佛跳墻”是壹壇煨幾十種原料,既有壹樣的肉味,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吃起來軟嫩滋潤,濃郁香濃,不油膩;食材相互滲透,味道鮮美。
煨制過程中幾乎沒有香味從佛跳墻裏出來。反之,煨入壇時,只需微微掀開荷葉,酒香撲鼻,直入心脾。湯濃而褐,但濃而不膩。吃的時候酒裏夾雜著各種香味,香味飄了四次,爛而不爛,味道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