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蒸籠是個技術活,由幾個上了年紀的村婦操作。仔細算的話,有十三四層,壹個鍋能蒸500多個饅頭。
饅頭出鍋了,老鄉們貼上草席,用草席包好帶過來。妳可以看到草席是蘆葦做的,草席是麥稭做的。
對於以饅頭為生的晉南人來說,用稻草圈蒸饅頭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這種老式的做法在壹些地方又出現了。不再是壹家壹家的小打小鬧,而是有氛圍、有壹定攤位的大家樂此不疲。
用稭稈圈作籠節蒸出的饅頭,松軟爽口,同時保持了小麥特有的香味。村民說城裏的小籠包沒有這種味道。小村莊舉辦喜事,全村都要慶祝,需要蒸三鍋饅頭才能滿足。村民說,受害人家裏比較寬裕,為了讓大家吃得好壹點,他選擇了草包,比從包子店買的還貴。
如今,恐怕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記得起草圈,即使有印象,也多是蒸餅和土豆的記憶。真正吃到草圈蒸出來的包子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