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用“幹支紀年”的方法來計算年、月、日、時。所謂“幹支”,就是十個“天幹”和“十二地支”。用天幹地支組合表示年、月、日的序號。因為有10天幹,所以每10天就有壹個庚日。
按照傳統的計算方法,二十四節氣中夏季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稱為“初倒伏”,夏季至日後的第四個庚日稱為“中間倒伏”,二十四節氣中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稱為“終倒伏”。然而,因為每年“夏”和第壹個庚日之間的天數幾乎是不同的,“夏”和“三更”之間的天數是不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