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實物面條是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的,他們在2005年10月14日在黃河上遊、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進行地質考察時,在壹處河漫灘沈積物地下3米處,發現了壹個倒扣的碗。碗中裝有黃色的面條,最長的有50厘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發現這碗面條已經有約4000年歷史,使面條的歷史大大提前。面條最初只稱為“餅”,“水溲餅、煮餅”便是中國面條先河—— “餅,並也,溲面使合並也”(引:劉熙《釋名》),其意指用水將面粉和在壹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稱之為“餅”;以水煮的面條或面塊亦全作“餅”稱。 ,是大眾的重要主食之壹,並深受人們的喜愛。近年來,面條的品種越來越豐富,但家常手搟面卻被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