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遠征歐洲時,戰線拉長,拿石頭砌成爐子,因而想到以盾牌作為烤爐,把死的戰馬和壹些牛豬羊雞都切成塊,把自備的野菜,置於盾牌表面燒烤調味,這是最初蒙古烤肉的由來。1951年,相聲大師吳兆南與壹群退休老兵在臺北市螢橋旁烤肉營生,本想取名「北京烤肉」,但聽起來像不妥,叫「北平」也不適合,因此起名「蒙古烤肉」。吳兆南說,其實蒙古也沒這種烤肉。蒙古烤肉起源於成吉思汗西征時,士兵行軍,以磚石為爐、枯枝為柴,殺了牲畜,生烤其肉,只沾些鹽巴調味;臺灣加九種佐料,是他開始的。蒙古奶桶烤肉做法:
1.把鵝卵石用火燒紅
2.放壹層羊肉
3.放壹層鵝卵石,順便加壹次鹽
4.再放壹層羊肉
5.再加壹層鵝卵石,加點兒鹽
6.直到桶快滿了,再加洋蔥、胡蘿蔔、土豆
7.蓋蓋,密封。
8上火---燒(烤)
最後上面是菜,下面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