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別名“二石根”、“鼠根”、“牛菜”)呈紡錘形,皮黑褐色,有皺紋,可制成美味的茶或湯。牛蒡根具有祛風散熱、解毒消腫的功效,治療風熱感冒、咳嗽、咽痛、便秘、耳鳴、耳聾、視物模糊。明代李時珍稱之為“切苗淘洗為菜,取根煮之,露為脯,利人”,在《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其“通十二經脈,除五臟邪氣”;《名醫阿別錄》稱之為“長命百歲,適老之士”。宋代詩人蘇頌曾這樣描述牛蒡:“葉長如芋頭,褐如葡萄核,殼小多刺如栗子。”“根大的人,特別有利於做菜。”牛蒡根在臺南地區壹度需要當地農民種植,主要是受臺南曾文河沿岸疏松沙土、北回歸線氣候和阿裏山山脈延伸的影響。牛蒡根在臺灣省作為蔬菜食用多年,被稱為發源地。
它是壹種草本植物,具有互生葉、心形、長莖、毛背、管狀花、淡紫色和肉質根。根和嫩葉可入菜,種子和根可入藥,有清熱解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