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來表示,也不直接說某人的年齡或年齡,而是用壹個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古人在稱呼年齡上有非常明確的界限。比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古人認為,人到了這個年紀,才會逐漸明白禮儀和言行是否得體。
擴展知識:
知天命來源於孔子的自述。子曰:吾十有五,惟立誌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而行,不逾矩。從孔子的話中,我們可以直接看出,所謂知天命,指的是五十歲。
但是,這裏大家都清楚,不認為只有50歲的人知道自己的命運,而是50歲到59歲這個年齡段的人都屬於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段。
知是非之年,《淮南子原道訓》:於波五十歲,未為四十九年。據說春秋時期有壹個於波,他經常反省自己。到了50歲,他知道了前面49年的錯誤,於是後人就用“知不知道”這個詞來稱呼他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