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同學
“通過很多警察的反彈,還是對我說的話不滿。其實我首先看到的是他在戰友犧牲後的悲痛和憤慨,還有他長期的委屈、壓力和內心的委屈。
我們在做這個新聞的時候,槍擊就發生在幾個小時前,直播就在同壹天。幾乎所有事情都是壹個問號。調查報告昨天才出來,8天過去了。當時警察也沒說什麽。我在節目中引用了官方警官的微博,它也用了很中性的說法。
我想在這裏強調壹點,(當時)不知道他是不是精神病人,也不知道他是自殺還是被槍殺。
在所有事實都不清楚的情況下,首先要采用中性詞匯,這是新聞的準則。
以前我們的新聞剛開始發生,就馬上定義,導致很多教訓和錯誤。稍微查壹下資料。慶安槍擊案過程中,縣領導第二天向警方表示同情,在媒體和公眾中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大家都會認為,在事實不明確的情況下,不可能讓“同情”表達壹個定義。所以,新聞要有新聞標準。尊重和敬意是必然要來的,那麽為什麽要在新聞開始的那壹刻匆匆忙忙呢?
每個行業都應該有自己的規則。做新聞不是為了打動中國,而是為了打動中國。從2002年拍《感動中國》開始,我采訪過無數警察。有多少警察眼裏含著淚?都是假的嗎?這壹刻,我是否在堅守新聞的準則時,成為了警察的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