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撚後的茶葉需要通過解塊篩分機進行解塊。1~2級茶,揉撚後會去塊,過篩。4~5級茶葉解塊過篩後,重新揉頭。幹燥不僅蒸發了葉片中的水分,還產生了壹系列的熱化學變化,形成了茶葉獨特的色、香、味、形。幹燥主要包括水分蒸發、熱化學變化和外觀改善三個不可分割的階段。不同的幹燥方式分為烘烤和油炸。烤青的特點是品相好,色澤好,但香氣稍遜,而炒青的優點是香氣好,品相差。所以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可以采用半烤半炒的工藝。
先用自動烘幹機進行烘幹,進風溫度110℃~120℃,攤放厚度約2~3cm,每3分鐘將茶葉翻1次,以散失水分和青氣。待茶葉6 ~ 7成幹,不粘手時,即可進行揉撚、修邊、打磨。時間大概是15~20min。青兒茶葉經幹燥攤平後,放入鍋式炒幹機炒幹,每鍋約10kg,鍋溫100~110℃,至茶葉含水量為5%,用手撚成粉末後即可出鍋,壹般時間為40 ~ 60分鐘。(1)品種。
黃山種群種、九坑種、祁門種、龍井43、福鼎大白茶等抗寒性強的優良品種。
(2)場地條件。
要求選擇向陽背風的半山坡或丘陵地,坡度在30°以下,土壤pH值為4.5 ~ 6.8,深厚肥沃的花崗巖母巖棕壤,有機質含量大於1.0%,土層厚度不小於60 cm,地下水位在100cm以下。
(3)栽培技術。
1.播種:單行或雙行種植,每穴5 ~ 6粒,出苗後壯苗3 ~ 4株。
2.茶苗栽植:茶苗栽植的最佳時間為3月中下旬和6月中下旬10,栽植深度適當,栽植後根水充足,註意保濕。
3.新茶園宜適當密植、矮化、深植,提高茶樹抗旱抗寒能力。
4.幼齡茶園管理:“以采代伐,培育茶冠”。
越冬管理:主要采用“土培”或“小弓棚法”。
5.茶園投產,管理“澆水”。除了旱後及時澆水追肥外,“催芽”、“潤肥”、越冬水每年都要澆好。
(4)揀選和分級。
1.采摘時間:每年4月中下旬至9月底。
2.提貨要求:
(1)卷曲綠茶:
超鮮葉:壹芽壹葉或壹芽二葉先發育,要求壹芽壹葉占總數的16%至20%。芽比葉或芽葉長,大小均勻,顏色鮮綠色,無花梗、病葉、紫葉、魚葉或紅葉。
壹級鮮葉:壹芽二葉或壹芽三葉,要求壹芽二葉占36%至50%,芽葉長短壹致,大小基本壹致,顏色新鮮,芽葉完整,無病葉、紫葉、魚葉、紅葉。
二級鮮葉:壹芽二葉,壹芽三葉或兩三葉成對,要求壹芽二葉占265,438+0% ~ 35%,色澤均勻翠綠無雜質,病葉,紫葉,魚葉,紅葉。
三級鮮葉:無芽或夾有三四片葉,要求綠色均勻,無雜質,無病葉,無紫葉,無魚葉,無紅葉。
(2)扁形綠茶:
超鮮葉:壹芽壹葉為主。
壹級鮮葉:壹芽壹葉占優勢,壹芽壹葉占65,438+00%。芽葉長短壹致,大小基本壹致,葉距短,葉與莖夾角小,色澤鮮亮,芽葉完整,無病葉、紫葉、魚葉、紅葉。
二級鮮葉:壹芽壹葉為主葉,主葉不超過30%。要求綠色均勻,葉距短,葉莖夾角小,無雜質,無病葉,無紫葉,無魚葉,無紅葉。
三級鮮葉:壹芽二葉或三葉初發,三葉不超過30%,綠色不均勻,無雜質、病葉、紫葉、魚葉、紅葉。
3.采摘方法:用手采摘,不要撫摸或抓取,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均勻。
(5)加工工藝。
1.工藝流程:
(1)卷曲成型:攤青→殺青→揉撚→二次殺青→成型烘幹→香味→包裝→入庫。
(2)平形:攤平→固定→整理→定型(展平)→烘幹→包裝→入庫。
2.流程要求:
茶葉鮮葉必須攤晾,攤晾厚度不得超過5cm,鮮葉失水率控制在15%-20%之間。殺青葉要均勻分布,遵循“高溫脫酸,先高後低”的原則。拋與悶相結合,多拋少悶;“嫩葉殺老葉,老葉殺嫩葉”的原理是選擇不同的固定工具、溫度和時間。定型時,按照先高後低的原則調節溫度,進行修邊定型。機械揉撚卷曲的茶葉時,加入的茶葉量以揉撚筒容積的85%為宜。要掌握的原則是:輕-重-輕原則,即幼葉輕揉,老葉長揉重壓,幼葉冷揉老葉溫揉;扁茶壺的溫度大約在70℃到80℃,技術是搖、拍、推、磨的結合。
(6)質量特性。
1.感官指標:
(1)卷曲茶:
外觀:繩子卷曲、緊實、均勻;不同等級的茶葉顏色從綠色到深綠色,但不是黃色,破碎。內質:香氣高,從嫩栗到純正;湯的顏色從淺綠到鮮黃綠不等,但壹定不能渾濁;口感醇厚,無異味;葉底從淺綠到黃綠色都很亮。
(2)扁茶:
外觀:外觀扁平,從光滑到扁平的不同品級的茶葉;顏色從淺綠到黃綠色,均勻幹凈。內質:香氣高,從嫩到純;口感醇厚,無異味;湯的顏色從淺綠到黃綠色都很鮮艷;樹葉從淺綠到黃亮都很亮。
2.物理和化學指標:
水浸出物≥37%(m/m),粗纖維≤16.0%(m/m);特級、壹級嶗山綠茶,氨基酸含量≥3%(m/m)。嶗山綠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以向青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嶗山分局申請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由國家質檢總局予以公告和批準。
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各地質檢部門開始對嶗山綠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