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幼兒園端午節教案

幼兒園端午節教案

作為壹名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我們經常需要使用教案,教案可以讓教學更加科學。優秀的教案有什麽特點?以下是我為妳收集的幼兒園端午節教案範文(5篇精選文章),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幼兒園端午節教案1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體驗集體吃粽子的快樂。

2.引導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了解壹些與節日相關的風俗習慣。

3.能夠用流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4.願意積極參與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讓孩子們知道節日時間。

要準備的活動

1.活動開始前,家長和孩子壹起了解端午節。

2.賽龍舟視頻;幾個不同大小的小袋;壹個大粽子,每個孩子壹個小粽子。

3.教學掛圖《屈原的故事》;教學磁帶《屈原的故事》。

活動過程

1.展示進口粽子的活動。

——教老師展示大粽子,問:這是什麽?妳吃過了嗎?那是什麽味道?什麽節日要吃粽子?

——端午節,介紹節日名稱: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中國人都會慶祝端午節。

-提示:端午節是怎麽來的?這個節日意味著什麽?讓我們聽聽這個故事。

2.講個故事,介紹壹下端午節的由來——展示壹張掛圖,播放錄音《屈原的故事》。

——提問總結:現在妳知道端午節是怎麽來的了吧?(原來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劃船是為了找投河自盡的屈原爺爺。粽子被扔到河裏餵魚,這樣魚就不會傷害屈原爺爺了。)

3.看視頻,感覺龍舟比賽是壹種緊張歡快的氣氛。

-問題:他們在做什麽?看龍舟比賽給妳壹種什麽樣的感覺?

4.了解相關習俗和活動。

5.品嘗粽子,體驗快樂。

——讓孩子自己剝粽子吃。

-讓孩子交流粽子的味道。

活動建議和提示:

1.這項活動計劃在端午節的前壹周舉行。

2.組織孩子們自由閱讀,了解粽子的起源和端午節的民俗。請用橡皮泥報紙,繩子等材料做粽子,安排壹個粽子展。

3.如果條件允許,孩子們可以在活動前觀看壹系列端午節活動的視頻,如賽龍舟、包粽子、做香包等。使用前後,孩子們可以觀看端午節期間的壹系列民間慶祝活動。

4.邀請家長和孩子壹起玩“劃龍舟”的娛樂遊戲,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靈活協調能力。

教學反思:

通過“端午節”主題教育活動,讓孩子們感受節日的快樂,做中國人的光榮。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積累孩子的文化底蘊。在活動中,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發展個性,進壹步培養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實踐能力和同伴團結合作的精神。

幼兒園端午節教案2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和節日期間人們的習俗。

2.培養孩子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3.做粽子的材料和方法。孩子們試著包粽子。

4.通過參與端午環境的營造,感受參與端午慶典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和節日期間人們的習俗。

要準備的活動

1.制作粽子和香包所需的材料。

2.請孩子們在活動前收集關於端午節的信息。

3.請邀請壹些爺爺奶奶參加活動。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逐字記錄師生的所有對話和活動,但要清晰地再現活動的主要環節,即開始環節、基礎環節、結束環節和延伸環節。註:重點放在基礎環節)

去我爺爺奶奶家過節。

1.請爺爺給小朋友講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2.孩子們可以自由地和爺爺奶奶交流端午節的事情。

了解人們在端午節開展的壹些活動,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灑黃酒和掛香囊。

3.孩子和爺爺奶奶壹起過端午節活動。

(1),我學著給奶奶包餃子。

請奶奶給孩子介紹做粽子的材料和方法,孩子試著做粽子。

(2)做劃龍舟。

和爺爺壹起,用布和竹竿做壹只龍舟來參加龍舟比賽。請四人或五人壹組登上龍舟,進行龍舟比賽。第壹組獲勝的是紅綾隊。請壹些孩子搖旗吶喊。

(3)做香包活動。

請奶奶示範香包的做法,把破布縫進書包裏,放上香料和壹點艾草,合上袋子,小朋友就學會做香包了。

(4)吃粽子,感受節日氣氛。

(5)告別爺爺奶奶。

教學反思

1.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對端午節的傳說和相關習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興趣濃厚,熱情高漲。

2.通過這個班級的三個小活動,拉近了孩子和爺爺奶奶的心理距離,孩子也親身參與到了活動中。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理解。

3.從這個活動的整個發展來看,我覺得孩子們的熱情還是比較高的,也得到了爺爺奶奶的密切配合。但是我覺得爺爺奶奶和孩子知道的東西還是很欠缺,需要進壹步提高。

4.在這次活動中,我感覺自己的參與度不夠,還沒有真正進入角色。我還需要做更深層次的思考,提高對孩子的服務質量。

5.從這壹課,我也有壹些思考。如果讓我開展同樣的活動,我會采取更豐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積極參與其中,和孩子們壹起學習,壹起進步。

百科,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古代先民以賽龍舟的形式祭祀祖先的節日。戰國時期的楚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投汨羅江自盡,後來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幼兒園端午節教案3第壹期:連接與建構

教學目標:理解端午節習俗中圖畫的含義;能大聲朗讀兒歌,感受兒歌朗朗上口的特點;能理解“吊”、“繞”、“綁”等詞的含義;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壹個完整的故事;我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掛香蒲,劃龍舟。

教學過程:

導入活動:教老師說壹個掛在粽子上的謎語,讓幼兒猜謎底。示範:“四角、四面、六邊;外面穿綠色外套,中間系白色腰帶;感覺又軟又重。”(給小朋友看彩線紙粽子)這個粽子是老老師用彩線和紙做的。妳還見過哪些粽子?妳吃的粽子是什麽味道?前幾天,我們壹直在聽壹首兒歌《端午節》。我們再聽壹遍。(放兒歌的VCD,只放聲音,不放畫面。)兒歌裏說端午節做什麽?我們壹起讀大書吧。

看圖:

封面:誰上了封面?籃子裏有什麽?她手裏拿著什麽?她會用這些樹葉做什麽?她的表情怎麽樣?為什麽?讓我們來看看《端午節》這本書。孩子們知道端午節是什麽時候嗎?是的,封面上寫著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第1頁:桌面上有什麽?它是用來做什麽的?誰在桌面的左邊?表達的怎麽樣?頭腦在想什麽?揭示文字,把文字讀給孩子聽,和孩子討論桌面上是什麽,是用來做什麽的。)

第二頁:小女孩在做什麽?她是什麽表情?媽媽在做什麽?童謠的哪壹句對應這壹頁?為什麽?(揭示單詞,給孩子讀單詞,讓孩子指出香蒲和粽子。)

第3頁:母親和小女孩在做什麽?這張圖對應的是童謠裏的哪句話?為什麽?(揭示課文,給孩子讀課文,讓孩子指出屏幕上的五條彩色線。)

第4頁:這張圖對應的是童謠裏的哪壹句話?妳怎麽知道的?(揭示單詞,讀給孩子聽。小女孩腰間掛著什麽,手裏拿著什麽?學習她的表情和動作。我們為什麽要掛香包?

第5頁:照片裏是誰?他們的表情和動作是什麽?他們為什麽這麽開心?他們要做什麽?(給孩子們讀單詞)他們要看什麽?小女孩手裏拿的是什麽?屏幕的右上角是什麽?

第6頁:他們要去看什麽?妳能用童謠裏的詞概括這壹頁的內容嗎?妳看過龍舟比賽嗎?

教學的第二階段:閱讀與反思

教學目標:初步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如賽龍舟、穿五色線、掛香店等。補充關於端午節的背景知識;能帶著感情讀兒歌。

教學過程:

讀課文和簡書:教老師讀壹些家長和孩子收集的端午節背景知識,讓孩子補充自己知道的,或者讓孩子提出不清楚的問題。

教老師出示樹,和孩子壹起讀壹遍兒歌;教老師把小書分發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讀幾分鐘,然後和孩子壹起觀察小書:書裏有壹種動物出現在每壹頁。它是誰,它在做什麽?請在每壹頁找到它;教老師帶領孩子壹頁壹頁地讀大書,討論關於端午節的背景知識。

第1頁:端午節是什麽時候?我們說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它在什麽季節?

第2頁:為什麽我們吃粽子,掛香蒲?妳知道還要帶什麽嗎?

第3頁:為什麽穿五色線(五種顏色分別是青色、紅色、黃色、黑色和白色)?妳為什麽掛香包?為什麽端午節會有龍舟比賽?

教老師帶領孩子完整地讀幾遍兒歌,提示孩子註意朗讀的語氣和節奏。

幼兒園端午節教案4活動目標:

1.通過分享和交流,初步了解與體驗端午節相關的習俗,體驗與團體分享端午節的樂趣。

2.嘗試制作與端午節相關的物品:粽子、香囊、彩繩、雞蛋。

活動準備:

1.讓孩子收集關於端午節的各種信息。

2.與生產相關的各種材料:

粽子——粽子葉、糯米、線等。

香包-各種形狀的布,訂書機,棉花,香水,幹花。

雞蛋——煮雞蛋、顏料、水彩筆、蠟筆、油畫棒。

五彩繩-彩色絲帶,羊毛和縐紙。

3.相關圖片,艾草和菖蒲。

活動流程:

跟我說說吧:

要求:交流小朋友收集的端午節的內容。

說明:

1.(在門上掛艾草和菖蒲)妳知道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麽嗎?(菖蒲)那為什麽要掛菖蒲?(因為端午節快到了,掛菖蒲是端午節的習俗)

2.妳知道端午節的其他習俗嗎?

(1)掛鐘: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家家戶戶都把鐘馗雕像掛在門上,可以在鎮宅驅邪,保壹家平安。

(2)掛艾葉和菖蒲:艾葉和菖蒲都含有壹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治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凈化環境、驅蟲、祛疫。

(3)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時,許多人劃船追上去救。他們沖向對方,卻沒能把屈原扶起來。後來,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他們用劃龍舟來紀念這壹事件。

(4)吃粽子:屈原死後,人們怕河裏的魚蝦吃他的屍體,就用粽子葉包糯米,扔到河裏餵魚。

(5)喝雄黃酒:雄黃是壹種礦物質。端午節的時候,人們把它放在米酒裏做成雄黃酒,但是小孩子不能喝,就把手指浸在雄黃酒裏,在額頭上寫壹個“王”。

(6)佩戴香囊:端午期間,兒童應佩戴香囊。香囊裏有許多香料,聞起來很香。這些香包有各種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或戴在手腕上。太美了!

(7)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織五顏六色的絲帶掛在手上,非常漂亮和吉祥。

(8)豎蛋畫蛋:人們說:“端午節能豎蛋的人,今年會有好運。

幼兒園端午節教案5指導老師:

類別:

時間:

課時: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端午節習俗,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愛。

2.以鴨蛋為造型對象的裝飾表現技巧。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培養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學校生活的熱愛。

2.以鴨蛋為表現對象,學習在鴨蛋上作畫的技巧。

課前準備:

1.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的傳說和習俗的資料,準備繪畫工具和雞蛋。

2.授課老師:準備相關信息資源。

教學過程:

壹、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學習工具準備情況,穩定學生情緒導入。

二、進口:

老師:同學們,端午節快到了。以前妳們家是怎麽過端午節的?妳能給我們講講嗎?

學生回答:(吃粽子,門口掛艾草,吃鴨蛋等。)我們,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每年都在這壹天慶祝傳統節日。

三、交流信息,了解端午節:

介紹端午節。

播放端午節的起源

老師:端午節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用各種活動來慶祝這個節日。有人知道端午節是怎麽來的嗎?

學生回答老師的補充問題。

老師: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楚國被秦國打敗後,屈原悲憤交加,投江自盡。那是五月初五,愛他的人怕魚蝦吃他的身體,就包了很多粽子扔到河裏餵。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吃粽子懷念他!

2.端午節的習俗:

老師問:據妳所知,中國還有哪些端午節的習俗?

學生回答:掛菖蒲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戴香囊,吃鹹蛋。

誰來說說劃龍舟這個習俗的由來?

欣賞各種龍舟比賽的圖片,介紹龍舟比賽,總結民族精神(課件欣賞)

老師:最初,人們劃龍舟打撈屈原的遺體,但這已逐漸成為端午節的民間活動。看龍舟就是讓船看起來像龍...也體現了我們民族的精神,那就是團結、合作、拼搏!正是因為這種優秀的民族精神,我們才吸引了外國人!

②介紹粽子的起源和種類?(課件欣賞)

老師:在古代,粽子叫糯米。它的原料主要有尖角和小米,口味比較單壹。現在,粽子的品種可以多種多樣,包括棗泥,豆沙和臘肉...它嘗起來又甜又鹹。老教師的粽子還沒熟,先大飽眼福吧!

③欣賞香包圖片,介紹掛香包的習俗。

老師:香包很小,外觀很獨特,通常還配有五顏六色的絲線,掛在身上非常漂亮!香囊裏裝著藥材,據說可以去疫區祈福,所以大人們會在端午節給孩子紮壹個漂亮的香囊!贈送香包,通過節日表達祝福。

④掛艾飲雄黃(課件欣賞掛艾飲雄黃)

老師:端午節正好在五月,天氣變暖了。許多害蟲和病菌逃脫了,所以人們會采取許多預防措施。什麽措施?

學生回答老師的補充問題。

老師:例如,人們會在他們的房子上掛艾草或菖蒲。據說這些草藥可以驅蚊,預防病菌。據說雄黃有祛除百毒的功效,所以人們會在節日喝雄黃酒或在額頭或肚子上塗抹雄黃,以消毒驅邪。

⑤畫雞蛋

1,指導學生觀察並發現江蘇端午節掛雞蛋的習俗。

老師:江蘇也有很多端午節的習俗,還要在江蘇掛雞蛋過端午節!

2.顯示鴨蛋信息,抽出雞蛋。

老師:不要小看我們的鴨蛋。它們不僅是端午節的傳統食物,也是美麗的裝飾品!(欣賞壹組彩蛋裝飾)今天,我們來畫壹個彩蛋,慶祝端午節。

3.欣賞雞蛋的圖片

老師:我們先想想鴨蛋上能畫什麽。老老師總結了幾塊,可以是點、線、面的裝飾,可以是小動物、水果、植物等等。

(1)畫重點。

(2)添加細節線。

(3)塗上漂亮的顏色。

4.讓學生思考他們想要畫什麽,並相互討論(四人壹組設計鴨蛋外套)

四、學生畫雞蛋,(播放節日背景音樂)教師巡回輔導和在鴨蛋上畫畫的提示:

(1)將鴨蛋固定在透明膠帶的圈內進行操作。

(2)註意避開畫過的地方,否則容易蹭掉顏色。

動詞 (verb的縮寫)演示評估

1,欣賞學生作品,老教師簡單點評。

2.教學生壹些簡單的包裝方法,讓雞蛋在學習和生活中變得更有趣。

6.藝術蛋欣賞

1.介紹壹下中國的雞蛋制作作品。(課件欣賞)

2.西方復活節彩蛋介紹。

老師:除了蛋彩畫藝術,西方還有壹個與蛋彩畫相關的節日,就是復活節,是慶祝學生在基督裏生日的節日。(課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