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優良新品種山耳3號。
1.品種介紹:山二3號黑木耳品種具有抗雜病、高產穩產、色澤品質好、商品性好、適應性強等特點。該品種是以代木栽培為主,兼作短木栽培的黑木耳品種,綜合性狀優良,適宜在黑木耳主產區推廣。替代種植平均畝產513公斤,分別比對照1和對照2增產37%和29%。
預計三年內推廣該產品400 hm2(6000萬袋)。按每畝500公斤幹耳計算,可提供300萬公斤優質幹木耳,總產值654.38+0.2億元(40元/公斤幹耳),凈經濟效益9000萬元(400 hm2×22.5萬元)。同時回收轉化農林廢棄物6000萬公斤,節約木材654.38+20萬立方米(每框0.5立方米)。
西北A&F大學科技推廣辦公室——黑木耳新良種——山二3號(A08)
黑木耳優良新品種——陜3號(A08)陜3號黑木耳品種具有抗雜病、高產穩產、黑色好、商品性好、適應性強等特點。該品種是以代木栽培為主,兼作短木栽培的黑木耳品種,綜合性狀優良,適宜在黑木耳主產區推廣。
黑木耳簡介
中國木耳屬真菌
木耳屬擔子菌,木耳,木耳。主要分布在北溫帶,全世界約有15種,幾乎全部分布在中國。因此,中國是世界上真菌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壹,也是真菌生產和消費大國。黑木耳是我國最重要的食用(藥用)真菌,產量和質量在世界上首屈壹指。其食用和藥用歷史悠久,有素食者的美譽。它不僅是盛大宴會中的壹道菜,也是家常菜中的壹道美味。作為壹種藥用真菌,它不僅是食療中的佳品,也是現代中藥制劑中的重要資源。
黑木耳自古就有。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史料中,對木耳的解釋有很多,如《本草綱目》中的木耳、木蛾;韓昌黎收藏的樹雞等等。其實中國古代的先民對真菌的認識比西方國家早很多年,並做了形象的描述。比如《禮記》中有“生而無中國者說”。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本草筆記,市政制劑與本草,甚至本草綱目,都有五菌說。但這些記載中提到的黑木耳,與現代分類體系中提到的木耳相差甚遠,但對其形狀、產地、味道、功效的描述,應該包括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黑木耳。
在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蘑菇菜獨樹壹幟,為豐富多彩的南北菜系增添了幾分韻味。無論是達官貴人的“禦膳”還是“府膳”,無論是普通百姓的飲料和飯菜,無論是佛寺或飯店的素菜,都有蘑菇菜,黑木耳當然也在其中。成書於公元前300年的《禮記》說,君王“食之豐雅”,歷代皇帝、文人墨客都少不了賞玩、吟誦蘑菇菜。從周王室到清末慈禧,都有吃蘑菇菜的故事。早在魏末,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就詳細介紹了木耳的烹飪和食用方法。“木耳醅:取棗、桑、榆、柳,尚軟濕者...煮五次;去掉魚腥味的汁液,放入冷水中,清洗幹凈。在糖漿裏洗幹凈,然後切成細絲。香菜,蔥,少香。去黑豆櫃臺。醬料清亮可口,姜和辣椒很滑。”還有像韓愈,黃庭堅,陸遊等。,有吟詠木耳的詩句。比如黃庭堅的《讓風雨在潭口停留三天》中有壹句名句“付出者得壹雞,南方煮湯”。宋代理學家朱,有多首詠菌詩。在《木耳》中,他說“菜腸久安,臭味不誇,樹耳種。
中國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刻意提煉,讓其他文化圈望塵莫及。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與吃好、吃好息息相關的另壹面是獨特的食療文化,即以“藥食同源、藥食同源”為基礎的食療,流傳千年,以食治病,保養身體,達到養生目的。宋代劉《鬼遺方》記載“木耳粥可治痔瘡”,明食本草稱其“極效”。此外,木耳燉豬腸可治便血,木耳炒黃花可治血尿,木耳紅糖湯可治婦女血瘀引起的月經過多、產後惡露、腹痛。還有木耳拌糖治痢疾、木耳燒豆腐治心血管、木耳冰糖湯治高血壓、眼睛出血的記載。與食療壹致,黑木耳是中藥中不可或缺的上品。黑木耳被中醫和醫學家的實踐證明是有效的。黑木耳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國貨,並指出其能“益氣不饑,強身健腦”。吳瑞的《每日本草》進壹步解釋說,它能“治腸癖,涼血”。《本草綱目》中收集了黑木耳治療“崩漏”、“血痢帶血”、“久瀉”、“血足瘡”等疾病的各種方劑。
至今,劉波教授在《中國藥用真菌》壹書中詳細記載了木耳治療的各種疾病。如木耳丸可治療寒濕腰腿痛,木耳粉可治療外傷引起的疼痛、血管阻塞、麻木、手足抽搐,還可治療產後虛弱、抽筋、麻木。最近,壹些制藥公司利用黑木耳開發了降血脂和促進脈搏的新藥,預示著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黑木耳因富含膠質,能消除消化道中的纖維,常被視為纖維業和采礦業的保健食品。現代對其化學成分的分析證明,黑木耳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遠高於壹般蔬菜水果,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維生素,維生素B2含量是米、面、蔬菜的10倍,比肉類高3-5倍。鈣的含量是肉的30-70倍;磷的含量高於肉類和蛋類,是番茄和土豆的4-7倍;尤其是鐵的含量最為豐富,是各種食物中含量最高的,比肉類高100倍。每100克黑木耳含蛋白質10.6克,脂肪0.2克,糖65克,粗纖維7克,灰分5.8克,鈣375毫克,磷201毫克,鐵185毫克,胡蘿蔔素0.03毫克,硫胺素0.15毫克。在多糖中,有甘露聚糖、甘露糖、葡萄糖、木糖、葡萄糖醛酸以及少量的戊糖和甲基戊糖。此外,還有卵磷脂、腦磷脂和鞘磷脂、河豚毒素、麥角甾醇、22,23二氫麥角甾醇和65,438+05種必需氨基酸。1980美國科學家的研究證明,黑木耳能降低人體凝血功能,預防冠心病,攝入黑木耳由於水溶性低分子量物質的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1981年的另壹項研究證明,將1份黑木耳在20份磷酸鹽緩沖液中離心,可得到壹種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質,每克可提取400個活性單位。1活性單位是指1毫升富血小板血漿中3.2μmol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被抑制50%。其中棘白菌素具有抗真菌作用。臨床上,黑木耳也可用於創面多余肉芽。用鹽水清洗傷口和肉芽,然後消毒。木耳用酒精消毒過,腫了,放在肉芽上,紗布包紮三天就好了。
黑木耳的栽培在7世紀就有記載。《重建政經史證備用本草》中引用的藥性理論指出:“煮粥置槐花上,覆草,即生菇。”這裏的菇是指《說文解字》所說的桑耳,即“生於桑者說菇,生於田者說菇。”宋元時期,食用菌的栽培進壹步發展,創造了人工接種的方法。在王鎮的農書中記載“樹木腐爛多年後,蘑菇被銼平,均勻地分布在田埂上,上面覆蓋著艾葉和泥土,有時用水澆灌...雨露過後,天氣蒸暖,於是蘑菇誕生”。其中“填菇均勻分布在壟內”是人工接種,接種後“澆水”是為菌種提供營養和濕度條件,這是人類食用菌栽培史上的技術突破。到清代,雲南等地已發展成為黑木耳的重要產地。《湖北道誌》記載:“木耳”黃州伏枝。"原以為羅田是專業生產的,但在其他縣也有. "道成之”指的是木芯,也指木耳。上遊棗陽、南漳、谷城、興山、貴州、巴東、長陽諸縣亦繁盛,雲之產者最為著名,世所共知。”再加上房縣的種植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山上彎的木耳“像籬笆壹樣”。此外,大巴山南麓的四川南江、萬源、太平等地已經是栽培木耳經驗成熟的產區。這些地方把茶杯直徑的栽培樹切成段,“第壹年躺在山上,第二年立著,壹下雨就長出木耳”,對稱的就是木耳廠的品種。1956年的小米,青桐,梓樹不用太大。每年10月,山坡上的樹木被砍伐,暴露在雨水和陽光下。第二年的二三月份,樹就豎起來了,二三十棵樹就保住了。暴露在雨水和陽光下後,真菌會在四月和五月生長。第壹年耳朵還少,第二年樹會最旺。三年後耳朵不會爛。摘下來的穗,會在太陽下曬幹,下雨天用火烤,然後包裝。“這種方法壹直使用到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只是在此期間,增加了人工接種的方法。80年代以後出版的書籍中,除了介紹替身修煉外,還有較大篇幅介紹端木修煉的詳細方法。在人們的生態意識逐漸增強,林區禁伐令屢禁不止的今天,仍有少數地方仍在使用端木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