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列寧如何推行黨代會年會制?

列寧如何推行黨代會年會制?

黨代會年會制即使在血流成河的環境下也不能動搖;黨代會不是悼詞,而是批評和自我批評;會前,中央機關報要推出專頁進行辯論;可以向代表提交主要報告的分報告,供會議討論...

這是列寧時代的黨代會風格,斯大林上臺後不復存在。

1917十月革命勝利後,布爾什維克黨成為執政黨。在列寧領導的前六年,即使有14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入侵,有中國激烈的內戰和叛亂,列寧始終堅持黨代會年會制,從1918到6544。如果說列寧的做法與馬克思、恩格斯有什麽不同的話,那就是把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創立第壹個* * *時,在黨章中原本計劃的“每年八月召開代表大會”改為每年三四月。“壹年之計在於春”。每年春天,集中全黨智慧,制定行政大綱,然後提交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審議具體化,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決議。這是體現黨對國家政權機關權利的制度創新。

列寧不僅堅持實行黨代會年會制,而且在如何開好黨代會、如何使黨代會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和自由、如何使黨代會成為黨的最高權力機構、如何有效執行黨代會決議等方面做出了表率。

第壹,中央和地方黨組織在會前做了大量準備。中央政府應確定代表大會的主題和議程,任命主要發言人,並在中央機關報《真理報》上刊登“辯論版面”,通過向代表大會提出的建議主張爭鳴;各省、各州、各邊區、各武裝力量應首先召開黨的代表大會,討論大會的主要議題,提出建議,選舉有選舉權的代表,邀請有發言權的代表。

第二,列寧在每次黨代會上代表黨中央作政治報告和重大問題報告。列寧事先沒有讀壹篇很長的書面手稿,而是根據提綱進行了生動的講解。1918列寧甚至在七大報告中插話說:“大會秘書和速記員不必記錄這句話。”1923年,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列寧因病不能出席會議,他專門向代表大會口述了這封信,這封信後來被稱為列寧的政治遺囑。

第三,列寧在向第十壹屆全國代表大會所作的最後壹次報告中指出:“作為中央委員會的政治報告,不僅要講我們在報告年裏做了什麽,而且要指出在報告年裏的重大的和根本的政治教訓,以便正確地規定我們下壹年的政策,並從過去的壹年中吸取教訓。”所以,在黨代會上,不能只炫耀成績,歌頌,要善於自我批評和相互批評。

第四,人們在將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與當前國家實際相結合進行決策時有不同的意見和不同的理解。所以黨代會上應該會有激烈的討論甚至爭論。每天黨代會的會議都是發言,有人打斷,有人反駁,有笑聲,也有掌聲。每天,會議都充滿了自由和民主的氣氛。

第五,在黨代會上,妳可以發表不同意黨中央決策的意見,甚至可以發表與黨中央主報告相悖的副報告,將兩份報告提交全體代表討論。比如1918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列寧為了退出戰爭,鞏固政權,主張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後來,布哈林在副報告中堅持對德作戰,反對簽訂屈辱的和約。大會經過辯論,最終以30票贊成,12票反對,4票棄權通過了列寧的報告。

第六,在黨代會上有不同意見的自由辯論是正常和有益的。但是在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有“左”傾共產主義,有軍事上的反對,有民主集中制,有工人反對,有其他派別活動。為此,列寧在第十次代表大會上專門起草了關於黨的統壹的決議,禁止黨內有組織的、綱領性的派別活動,同時“決定更經常地發表辯論專頁和專集,力圖批判問題的實質”,“將繼續采取壹切手段,嘗試各種新方法,反對官僚主義,擴大民主,發揚獨立自主的精神”。

第七,黨代會期間,壹些重要講話及時刊登在《真理報》上。黨代會結束後,除了向本地區黨員口頭傳達大會的具體情況外,還應盡快將大會的所有文件匯編在壹起,並整理出所有代表在大會上發言的速記記錄。通常,俄共(布)X代表大會(速記記錄),厚達數十萬字,在當年正式出版,以便全黨、黨員和全國人民詳細了解代表大會的內幕。執政黨黨代會的公開性是黨內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和表現。

第八,為了彌補黨代會年會制的不足,列寧還首創了黨代會年會制。黨代表會議由中共中央召集的省級委員會和民族地區委員會的代表組成。其規模和權限都小於黨代會。1919年2月,19決定每三個月召開壹次黨代表會議。3月19210,壹年開兩次,8月1922,壹年開壹次,也就是實行年會制。通常在兩次代表大會之間召開,對兩次代表大會起到橋梁和轉折的作用,避免中央權力過分集中。

第九,黨的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中央委員會是黨的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為加強黨中央的集體領導和職責分工,1919年6月規定,中央全會每月至少召開兩次,1922年8月規定,每兩個月召開壹次。1919年3月起,中央委員會下設政治局、組織部、書記處三個機構,分別負責政治、組織和日常工作。它們是中央委員會的常設核心機構,而不是比中央委員會高壹級的領導機關,每兩周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壹次。為了加強集體領導,黨中央不設主席,列寧只是政治局五名成員之壹。1922年4月,秘書處增設總書記壹職,由斯大林擔任,他只是秘書處的負責人。同年年底,鑒於斯大林獨攬大權,脾氣暴躁,列寧寫信給黨代會,建議調離崗位。

第十,為加強對中央的監督,9月成立中央監察委員會,1920。它由黨代會選舉產生,與中央委員會平行,對黨代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其職責是與黨內官僚主義、升官發財的思想和黨員濫用權力作鬥爭,並接受各種申訴和控告。列寧生前還提出:中央監察委員會“應當‘麻木不仁’,應當註意不要讓任何人的威信,不管是總書記的威信,還是中央委員會其他壹些成員的威信,妨礙他們提出問題和檢查文件,以便絕對地了解情況,使壹切事情嚴格地按照規定辦事”。

列寧晚年還想發展黨內民主,通過擴大中央委員會中工人的比例,建立黨的最高代表會議來彌補黨代會年會制的不足。但是,他沒有想到實行黨代會常任制。

1924年10月列寧突然去世後,斯大林保住了總書記的位置。他還在當年和次年照常召開了黨的十三大和十四大。但十五大延期壹年,直到1927才召開。為了給這種破壞年會制優良傳統的做法創造法律基礎,黨的十五大“對黨章作了如下修改:黨的全國代表大會至少每兩年召開壹次。”但十六大推遲到1930,十七大推遲了壹年,到1934。十七大新黨章將黨代會改為“至少每三年召開壹次”。十八大拖了五年,直到1939才召開。十九大直到13年後才召開。斯大林不僅破壞了黨代會年會制,還改變了黨代會年會制和中央全會例會制,把黨的權力中心轉移到政治局,政治局經常不開會。由於列寧時期沒有中共中央主席壹職,便於1924年列寧逝世後總書記越權,獨攬全黨大權,實行總書記個人集權制。更有甚者,斯大林把與黨內不同意見的人清洗為敵我矛盾,廢除黨內民主自由,搞個人崇拜,把延期召開的黨代會變成歌頌黨中央和領導人的會議。他還把專門監督地方黨組織的中央監察委員會變成了中共中央領導下的下屬機構。斯大林實行個人集權,領導職務終身制,後果極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