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京光祿寺誌》記載,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六月的壹天的飲食情況:早膳:羊肉炒、煎爛拖齏鵝、豬肉炒黃菜、素熇插清汁、蒸豬蹄肚、兩熟煎鮮魚、爐坢肉、筭子面、攛雞軟脫湯、香米飯、豆湯、泡茶。壹***12道。
午膳:胡椒醋鮮蝦、燒鵝、焚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面觔、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菉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 壹***有24道。
至於晚膳內容,史書並未記載。
菜這麽多,皇帝也太奢侈了,能吃完嗎?真實情況是,明初百廢待興,從帝後到百姓是以節儉樸素為主的,這和明代後期的山珍海味比不算什麽。不過,既然是皇帝吃的,尚膳監當然多做壹些花樣了,多壹道菜就多壹種選擇。比如崇禎皇帝的膳食,太豐富了,只是粥類就有:蒸香稻、蒸糯、蒸稷粟、稻粥、薏苡粥、西梁米粥、涼谷米粥、黍秫豆粥、松子菱芡棗實粥等,還有其他的面點、肉、菜、海鮮都擺在桌子上,喜歡什麽就端上來,其余的拿到別桌。宮廷菜這麽豐盛,還有什麽別的菜嗎?當然了。我們從主食、菜式、海鮮、湯品、飲料來壹壹說起。
萬歷年間的黃壹正在《事物紺珠》中記載,宮廷面食種類繁多,和現在差不多,有饅頭、花卷、餅、花餡餅、面條等等,跟面點市場似的。造型比較講究,比如花卷有蒸卷、海清卷子、蝴蝶卷子,餅的花樣很多,大蒸餅豆餅、澄沙餅、糖餅、芝麻燒餅,還有椒鹽餅。花餡餅可以當小吃、甜點了,菊花餅、葵花餅、芙蓉花餅、石榴花餅、荷花餅,花搗成餡做餅。面條方面有面片、雞蛋面、白切面等。壹句話,面食夠豐富的。
明朝皇帝是不是也愛吃花樣米飯呢?史書可沒過多記載,不過單獨提出了壹種“清風飯”,光聽名字就感覺很有意境對不對?這是壹種烈日炎炎消暑的米飯:用水晶飯、龍眼粉、龍腦末、牛酪漿調和,放入金提缸,再垂下冰池冷透,用傳導方式做冷飯。我們都知道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米飯為主。明朝皇帝自成祖朱棣開始生活在北京城,主食逐漸更偏於面食。
膳食所用肉種類非常多,普通家禽、奇珍異獸都拿來吃。比如鵝在明代算壹種非常珍貴的美食,壹般不輕易食用,據《國朝禦膳肉食》記載有很多種吃法:燒著吃、清蒸吃、暴腌,吃法近十多種。還有壹道菜叫“炮龍烹鳳”,其實就是馬肉和雞肉做的,馬肉代表龍、雞肉代表鳳。又據宮內太監劉若愚的《酌中誌》記載,正月的菜肴有:麻辣活兔、塞外黃鼠、冰下活蝦、冷片羊尾、爆灼羊肚、豬灌腸、大小套腸、帶油腰子等等,崇禎皇帝也有吃驢肉的習慣。
奇怪,怎麽沒提牛肉呢?牛在我國古代地位較高,祭祀的“太牢之禮”就是用牛,豬、羊壹起為“少牢之禮”,比牛檔次低出壹截。作為農耕最重要工具,耕牛是不能隨便宰殺的,否則觸犯法律。在明初時也不例外,連皇帝的禦膳也沒提到牛肉。不過隨著商品經濟發展,漸漸地可以宰殺耕牛了,明代皇帝最早是什麽時候吃牛肉尚不清楚,不過,至少在萬歷皇帝時,牛肉已經風靡京城了。
至於蔬菜,宋起鳳在《稗說》記載,崇禎皇帝用膳時,膳房按照慣例會擺設壹些粗菜,比如:苦菜根、苦菜葉、蒲公英、蘆根、龍須菜、蒜苔等等,因此“民間時令小菜、小食亦畢集”。但是具體怎麽吃,並不太清楚,是否蘸醬吃、蒸著吃、炒著吃?史書記載不多。不過,和現在壹樣,皇帝的禦膳也是按照季節選取壹些時令蔬菜,月月有鮮食,節節有變化。取材豐富、花樣多多。
皇宮中大部分食物是由外地進貢來的,這就產生了壹個問題,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從南方運來的海鮮、水產早已不再新鮮。比如《萬歷野獲編》記載:江南的鰣魚,運送到北京後開始烹飪,太監再用其他氣味遮蓋壹下,皇帝賞給內閣大臣享用,大臣往往食不下咽,本來是壹道美食佳肴,可是根本沒法吃啊。又有壹次,宮裏太監到南京辦事,生氣地問大廚為什麽沒上鮮鰣魚,大廚說每頓都有,意思是妳沒看出來?結果拿來壹看,太監盯著鰣魚仔細觀察說,形狀倒是很像,可為啥沒臭味呢?七月份正是吃鰣魚的好季節,產在長江下遊,在南京吃當然沒有問題,然而北京那麽遠,酷暑難耐,南方海鮮早已變臭。說明宮裏的太監平日裏更是見怪不怪,所以才對“新鮮”鰣魚既好奇、也不認識。
按照季節、各地進貢給皇宮,可以吃到柑橘、漳州橘、小金橘、西山蘋果、石榴等等。點心更多,有各種花餡餅、夾甜食、糖餅、夾糖茶食之類的小吃,有的小點心加蜂蜜。正月十五吃的元宵,是用糯米磨成的面兒,核桃仁、白糖、玫瑰做餡兒,拿酒水煮開,還是比現在吃的更精致壹些。
上菜時候的湯有不少,如牡丹頭湯、雞脆餅湯、蘑菇燈籠湯、豬肉龍松湯等等,有壹些是夏天喝的冷飲,酸梅湯、葡萄湯、牛奶之類的,有壹個特別的“靈露飲”,糯米、老米、小米這用幾種米,放鍋裏煮,提煉凝結出來的霧水。
食療藥膳在明代已經不新鮮了,之前的元朝太醫胡思慧寫的《飲膳正要》就是壹本高水準的養生菜譜,明代士人朋友圈也流行養生,時不時分享壹些新鮮資訊,比如高濂憑借《遵生八箋》就成了養生圈裏的大牛。前面說了那麽多美味,那麽皇帝的吃法健康嗎?
現代營養專家認為,紅肉如牛肉、豬肉能補充人體蛋白質,但也不宜多食,脂肪增多容易造成脂肪肝、心腦血管疾病等。平常做菜以少油、少鹽、少糖為佳。壹般來說,蒸菜、煮菜比較健康,少油的炒菜也可以,最不健康的是熏烤、燒烤、煎炸,這種高溫烹制的菜容易產生致癌物。
而明代皇帝每道菜上各種肉食居多、蔬菜較少,烹飪方式也像宋起鳳在《稗說》所說,
蒸菜、煮菜都不是明代皇帝膳食的主流,高溫烤燒的食物特別不健康。除此之外,明代皇帝吃菜口味偏重,沒滋味的菜覺得不好吃,調料必須要多,香油、醬油、甜面醬之類的不惜重金在宮外購買。據《酌中誌》記載:明熹宗最喜歡吃的,就是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筍雞脯,還有壹道菜特愛吃,把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壹塊燴成壹道菜,可以想象油膩程度。夏天吃西瓜,還得放點鹽,烘焙!這吃的夠獨特的,甜鹹口西瓜?又比如王譽昌《崇禎宮詞》裏提到:崇禎帝與皇後每月持齋十日,嫌菜清淡沒滋味,尚膳監又把齋菜重新處理了壹下:給生鵝拔毛,去掉腸子等臟腑器官,塞蔬菜進去,煮沸之後馬上將菜取出,再用酒洗幹凈,再用麻油煮烹,這樣的菜才能過關。齋菜都做成這樣,那平日吃菜肯定更油膩。
問題來了,天下人都羨慕這樣高高在上的禦膳嗎?比如養生達人——生活精致高雅的江南士大夫們,他們不僅不羨慕,還對皇帝的食物嗤之以鼻。
陸樹聲在《清暑筆談》這樣評價北京菜稱道:
意思說這能吃出什麽味兒嗎,都是調料味。謝肇淛也曾表示,皇帝、京官們吃的“山珍海味”做法油膩,實在粗糙得很,有啥好炫的?養生大牛高濂、張岱也有類似看法。這些江南士大夫們推崇清淡飲食,雖然是吃貨,但是他們吃得精致、吃得健康,自成壹派。而另壹派則是北方菜系、口味偏重,風格粗獷豪邁。這背後蘊含了士大夫階層生活趣味的提升和南北飲食風俗的差異。
所以綜合來看,明代皇帝飲食以面食為主,飲食習慣油膩、口味較重,並不是健康的飲食方式。妳還羨慕皇帝的禦膳嗎?
參考資料:
邱仲麟:《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宮膳制度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2004年12月第34期。
陳寶良:《明代飲食生活時尚及其新動向》,《社會科學評論》,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