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彜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彜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1,火把節

火把節是彜族最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火把節傳說在古代,撒尼人(彜族的壹個分支)反抗暴虐的土司,為了慶祝勝利,這壹天被定為火把節。火把節通常會持續三天。第壹天,全家人聚在壹起。在接下來的兩天裏,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摔跤、賽馬、鬥牛、賽船和拔河。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2.補充年節

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彜族人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十日和十壹日會舉行壹年壹度的節日,在彜語中稱為“馬龍火”。

在農歷二月初十的早上,每個家庭都要準備壹頓豐盛的團圓飯,然後主婦會向她的丈夫敬酒,然後全家人壹起吃午飯。到了中午,男人們,無論大小,都聚集在兩個“馬公巴”的家裏喝酒。

“馬公巴”據說是先人打仗時首領的化身。人家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飯。第二天,男女老少聚集在舞池裏,由兩個“馬公巴”帶領,按照“毛拉”(老師傅)和“三安”(先鋒)劃定的路線,跳起了銅鼓。

舞畢,“揚巴”(彈五聲的人)再彈壹聲五聲,然後人們就地吃午飯,大家互相敬酒慶祝節日。

3.慶祝節日

歡慶節是彜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彜族人民慶祝元旦,相互拜祭,載歌載舞,祝賀節日。

擴展數據:

彜族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彜族自稱人數眾多,因地而異,有“蘇諾”、“米砂”、“羅羅”、“撒尼”、“阿希”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采用“彜”作為全國統壹的名稱。

它的祖先早在遠古時代就在滇池和杜瓊(今四川西昌東南)繁衍生息。其中壹支以昆明為名,在今雲南洱海周邊從事農牧業,8世紀前後建立南詔奴隸政權。

彜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有六種方言。彜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每壹個字形代表壹個意思,文字總數超過壹萬種,其中常見的有壹千多種,形成於13世紀。1957采用彜語標準化方案,確定了819個標準化彜文,並開始試行。

彜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彜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有許多珍貴文獻,價值很高。《宇宙人文論》以問答的形式論述自然觀,是彜族哲學思想史上的壹部重要著作。

《西南彜族史》對研究彜族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還有《梅葛》、《湛》、《阿魯居爾》等史詩,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廣為流傳。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舞樂》。傳統工藝美術包括繪畫、刺繡、銀器、雕塑和繪畫。

彜族服飾有很多種形式。男人喜歡穿黑色窄袖左斜排扣上衣和百褶寬褲包住包頭,在包頭右前方打壹個細長的錐形“英雄結”。女人喜歡穿有鑲邊或刺繡的大胸右排扣上衣和百褶長裙,有的穿圍裙和腰帶裹頭;

男女出門都喜歡穿“傑瓦”,這種衣服像鬥篷,長及膝蓋,下端有長長的尖刺,由羊毛織成,多為黑色。房屋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涼山地區多為土木結構,俗稱“瓦房”。雲南有很多平頂土房,俗稱“土掌房”。廣西是壹個形似“幹籬笆”的民居。

彜族人過去崇拜萬物有靈論和祖先。在祭祀活動中,端午節是最大的。端午節在二月、三月和四月的中間選擇了壹個龍日。村裏每人帶了壹碗飯和壹小塊鹽,老人準備了香,在龍樹下集體祭祀。

雲南的彜族人選擇正月的第壹個龍日來舉行龍舟節。祭祀結束後,所有人都席地而坐,不分年齡。八個人壹張寬大的桌子,他們自帶食物和肉。這是壹次大規模的集會。青年男女訂婚後,要為婚宴做準備。婚宴上常用豬和雞,壹般不用羊肉(羊肉用於葬禮)。

雲南南部的石屏彜族有婚前請男女伴侶吃飯喝酒的習慣。滇西彜族人,娶了女兒,都要在院巾或壩上用樹枝搭個棚子,供客人喝酒、抽煙、吃飯、圍坐。民間把這種用樹枝搭成的臨時棚稱為“綠棚”;民間有“打羊”“打牛”迎客的習俗。

如有來訪者,必須先殺後治,根據來訪者的身份和親疏遠近,分別對待為牛、羊、豬、雞。在宰殺動物之前,要把活的動物帶給客人,請客人看壹看,然後宰殺,以示尊重。

酒是給客人的歡迎禮物。在梁山,只要有客人進屋,主人都要先用酒招待,然後做各種菜肴。肥豬對客人來說是最體面的壹餐。吃飯中間,主婦要時刻註意客人碗裏的食物,吃不完的要隨時補充,以示待客的誠意。

人民網-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