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廣西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廣西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主要海關:

1,舞春牛

在桂西壹些地區,世代相傳的雞舞、春牛舞,給春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跳小雞的年輕人扛著兩只木頭和木瓜做的鬥雞,到村裏家家戶戶敲鑼拜年。

跳著雞,唱著吉祥幽默的歌,讓主人家喜笑顏開。給新年的跳雞人發紅包,從“鬥雞”上拔幾根雞毛,放在自己的雞籠裏,祈求六畜興旺。

跳春牛比較有意思。“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和牛角用紙巾糊上,畫著牛的眼睛。牛的身體是黑布或灰布。牛舞者敲鑼打鼓在村裏表演。兩個人鉆進布底,壹個人在前面撐著牛頭,壹個人彎著腰在後面甩著尾巴,後面跟著壹個架著犁架的人。

此外,還有人敲鑼打鼓,領唱春牛。他們走到哪裏,哪裏就有歌聲和笑聲。舞會結束後,我去了村裏,又去了隔壁村,從第壹天到元宵節。跳春牛的人們給農民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了農民豐收、平安的願望。

2.扛扁擔,慶新年

每年除夕至正月十五,壯族各地都會聽到“蹬蹬噠、蹬蹬噠、蹬蹬噠嘟嘟噠”的輕快悅耳的聲音。

玩鋼管舞是壹項傳統的自娛活動。每壹個莊家人都是大廳裏的演員。女子動作輕盈優美,男子動作有力有力。自娛自樂的“戲堂”寄托了壯族人民對豐收的渴望。

扁擔的舞蹈形式有二人轉、四人戴花、多人戴花等。舞者多為偶數。表演者手握扁擔,圍著板凳或翻米槽,有節奏地敲打板凳,有時還互相擊打扁擔。

扁擔可在手中自由使用,或敲正面、背面或側面,聲音清脆或沈重,聲音不壹,形成節奏明快、跌宕起伏的節奏。當桿子不停地互相撞擊時,表演者就不停地在花叢中旋轉,更加耀眼。嫻熟的動作可以在扁擔的聲音中輕松完成。

節日裏的扁擔活動更是熱鬧非凡。場上伴著長長的竹筒和鑼鼓,圍觀者不時唱起歌來。節日的氣氛特別熱烈。

在挑著扁擔的人群中,妳可以發現頭發花白的老人和孩子氣的孩子。有的家庭在扛扁擔,有的母親和孩子在同壹塊地裏扛扁擔。整個扛桿活動充滿了歡樂的笑聲。

3.上路吧

村民們腿酸了,肩膀累了,就放下擔子打起了扁擔,很快疲勞感就在扁擔聲中消失了。趕集路上的撞桿活動即興開始,散了。挑子確實是壯族壹項輕便的文體活動。

“挑子”的舞蹈語匯中蘊含著豐富的農耕文化,舞蹈造型與農耕勞動密切相關。表演內容包括:耙田、插秧、舀水犁田、收割打谷、品嘗新米。藝術形象的生活化、勞動化特征極為突出。它牢牢植根於強大家族的土壤中,必將萬古長青。

節日形式

壯族的春節雖然受到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都有自己的特點。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都是根據農業生產的周期來確定的。自明代以來,大多數地區逐漸采用農歷節日。壯族人迎接新年的活動與漢族人大致相同。從第壹天到第十五天,在第十五天,各家各戶都吃專門為祖先準備的“母親粽子”(特大號粽子),這意味著新年節日結束了。

有些地區把過年的時間延長到月底,用白頭翁或艾草拌糯米做成的小祭品(俗稱“艾巴”)就是壹年慶典的結束,有些節日推遲到二月初二。因此,整個正月通常被視為春節慶祝期,稱為“慶正月”和“吃正月”。壯語“正月”是春節的同義詞。

春節從月初壹的淩晨開始,壹直持續到十五的元宵節,其中初壹到初五最為熱鬧。從初二開始,親戚們就開始互相通信拜年,帶的禮物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東西,持續了好幾天。主人家只收來客帶來的禮物的壹半,自己留壹半或者擺上年貨讓他們帶回去。

初五之後,親朋好友之間拜年的拜訪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準備工作。元宵節,家家殺雞備肉,祭祖,祈求風調雨順,長命百歲,六畜興旺。春節結束了。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莊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