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天
歷代統治者都在冬天的至日祭天。“祭天”是古代的“郊祀”儀式,是歷代皇帝在冬季至日必舉行的祈福儀式。
北宋時祭天多在北京南郊舉行,明清時在北京天壇穹頂舉行。在古代,穹頂是高出地面的圓丘,象征著圓形的天空。因此,在祭天的前壹天晚上,皇帝必須齋戒和洗澡,住在齋宮,並在冬天的至日舉行祭天儀式。
2.祭祖
在民間,有在冬季至日祭祀祖先的習俗。冬季至日的祭祖儀式與元旦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祭奠父母長輩。古代有給老人獻鞋襪的習俗,現代仍很流行。閩臺有句俗話叫“冬至日過年,壹去不復返祖”。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必須在冬天的至日趕回家鄉過年,這表明他們在年底會有壹個家。
3、圓貼門
在閩南、潮汕地區,每年冬天的至日,除了吃湯圓,還會在門環上放上兩個大湯圓,象征團圓和好運。
4.給鞋子
在冬季的至日,人們有贈送鞋子的習俗。《中國古今》中說:“漢代有繡鴛鴦、繡鞋,昭帝命其姑姑赴冬至日。”隨著時間的推移,給叔叔阿姨送鞋的習俗逐漸演變為給侄子侄女送鞋帽。在古代,手繡是給女人的。鞋子多繡有花鳥,帽子多做成鳳凰形狀。對於男人來說,鞋子刺繡大多是猛獸,帽子也是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