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樅陽有美食散文。

樅陽有美食散文。

桐城文化自清代以來就名揚天下,但壹直有“桐城出名,樅陽出人頭地”的說法,桐城文學流派的大師十有八九出自樅陽。此地西漢置樅陽縣,隋改稱同安,唐稱桐城。1949被分成兩部分,分別命名為桐城和桐廬。至1955,桐廬郡復西漢時改稱樅陽郡,後簡稱湖東郡。看來中國人喜歡地域分隔和改名,這是幾千年來的愛好。地理上的劃分和更名使得大師們的出生地無法拆分和變更,所以都屬於他們輝煌時期的縣名桐城。如果想早壹點改,再努力壹點,說不定就是歷史上的樅陽文校了。

有文化就要有好飯吃。文學和美食都是需要時間積累的,不是說有就有。都是在辣味中過濾,都在揣摩什麽是不好的,什麽是好的。文藝思維和美食藝術都需要多壹點耐心和靈感。

時間最能抹去東西,也最能保留壹種長久的本質來支撐。在日復壹日的簡單淘換中,總有那麽幾樣精致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有活力。在這裏呆兩年,妳就知道樅陽有好吃的了。雖然分散在農村,名聲較弱,樣品也比較老套,但是妳還是會忍不住豎起大拇指,稱贊那些正宗大師做的樣品。

我吃過世界各地的“豆腐果”,有的地方叫“條”。我把豆腐切成方塊,像水果壹樣炸,又像長條壹樣切成長方形,以形狀命名。或者樅陽縣下壹個叫香鋪鎮的地方味道不錯,軟糯有嚼勁,淡淡的植物油和豆腐香。這個地方壹直叫它“腐”。本來煮好的豆腐被炒了。稱之為“熟腐”不是更合適嗎?偏偏這個名字是以“命”字命名的。不就像文學流派的名字壹樣,原屬樅陽卻仍以桐城為名嗎?簡單來說就是熟了偏於“生”生氣?壹個有文化的地方,把這麽壹件小事變得很深刻。

燒法極其簡單。切成兩半,再加幾塊五花肉,然後點壹份詩意的“靜竈壹點紅”。壹壺酒爛在壹爐,顧客把酒全吃了也太貪心了。

相撲的農民還是老辦法。木架上支壹根長木棒,另壹端加重物,將嫩豆腐壓緊,不省時。咀嚼的力度就靠這個壓力,壓的短了就軟了。但是不能拖,壓久了就硬了。將壓制好的豆腐切成片和條。還有壹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放入大鐵鍋裏炸。油應該是時令植物油,火候要適當控制。用長鏟不停的翻,不至於把鍋沈下去炸,整個鍋就變成金黃色了,這樣就可以減少火力,快速出鍋。壓炸的精妙不僅是口碑,更是訊息。做不出這種精致味道的不是精品。

小賣部的師傅是壹個店主,他說炸和爛都是師傅的經驗,兩家餐廳做的都很好吃。過年的時候,兩家門前排起了長隊,每人只買了兩斤。縣裏有些好事者把生腐放到網上賣,甚至賣到南方的深圳,東方的浙江,北方的山東。壹個家庭最多只能制造800個阿津日,而且數量多質量差。我怕網上的賣家會因為以次充好而失去信譽。有壹次食堂師傅偷了點懶,沒買那兩個正宗的生腐。來吃飯的客人其實都很健談。為什麽味道比上次差遠了?

早餐的時候,壹盤芹菜芽炒幹了,我吃到露出了盤底。我不好意思說這個芹菜芽真香,師傅說是豆腐幹。樅陽縣湯溝胡加幹茶以其百年歷史而聞名。可以對折不開裂,用線撕開。百年歷史沒有味道,如果還想吃在嘴裏,會讓歷史溢滿清香。單位裏有那個鎮的人。他們羨慕只有他家能做出來,配方不會傳到國外。他們只知道有雞汁、八角、桂皮、甘草、茴香、桂花、糖、味精等十幾種配料,壹直傳到家裏。30多年前的80年代,他家是百萬戶。春節期間,當地人想買就得預訂。這些天有如此強勁的賣家。本地人也做,彈性嚼勁或硬或軟,就像18歲少女的皮膚,16歲太嫩,20歲撞硬。人生只有短暫的美好青春,美好的食物只有壹點吸引力。聞起來沒什麽香味。吃著吃著,源源不斷的香味從舌頭進入大腦,指揮筷子讓妳禮貌掃地。就像桐城派大師的散文,哦,不對,樅陽文人的散文壹般(我怕妳生氣!),讀書,讀書,遣詞造句得體,普通話中氣十足,滿腦子都是幸福感。

同學送來壹盒掛面,妻子盡職盡責地給了老父親半盒,剩下的放了半個多月。有壹天,我用壹罐雞湯喝了兩頓,可惜殘湯被丟棄了。我老婆抓了兩根同樣被拋棄的面條,放進去,草草煮了,每人壹碗,嗯?為什麽這湯比以前更濃更甜?掛面入喉,滑爽綿軟,味道攪得很用心。我沒時間評價掛面,就不要臉的求教:我給妳爸送了那麽多掛面,吃不完拿回去可惜。好吃的人真的不道德!

這種粉條來自樅陽的楊灣古鎮。在過去,這個地方是周邊地區的市場貿易中心和水運碼頭。曾經鱗次櫛比的酒館、工匠店壹片狼藉,傳統手工面至今仍在流淌。與周邊縣城的手工面相比,楊灣掛面入口綿軟,回味甘甜。入秋後,老師傅們會把面條和線材拌在壹起,把面條放在院子裏,吸收陽光的味道。面團在壹個大瓦罐裏攪拌,面粉、水、鹽要混合準確,用手攪拌,面團仍存放在瓦罐裏。稍發酵後,放在長木桌上,撒上底粉,拉出粗條,揉成壹只手可以拿著的條狀,再稍發酵。放壹會兒後,把它揉成小指粗細的面條,掛在高高的木架子上,在面條下方的彎曲處落下壹根同樣長度的圓棍,用手稍稍拉伸。之後在圓棍的自然引力下,逐漸被拉得更細更長,讓太陽自然風幹。成排地掛在壹個壹人多高的木架上,像壹個玉屏,如果妳碰巧遇到女生好奇地看著妳看她們的面,妳會馬上想到劇中的小姐在簾子屏風後面擡頭看著年輕人。而當妳看到這個白臉紅大媽的時候,不僅僅是壹種味道,壹切都會變好。想必桐城派的大師們也看到了這壹幕,更有甚者,光滑潔白如玉的粉條舒舒服服地滑過腸胃,用筷子抓筆,不停地寫,鋪開粉條般的紙,胸前不過是面的湯。如今小手藝越做越大,有了自己的名字叫“景春”牌楊灣粉條,被拍成了當年的專題片,還上了淘寶,日產量5000斤。

桐城派大師的故居很難找,但在這幾個鎮附近都能找到他們的墓地,北京也有專家來查看確認過。他們的文章在流傳,他們曾經擁有的簡單食物也在農村流傳。不知道是不是在這平凡的精細簡單的對的地方,孕育了通宗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如果來年去祭拜,讀壹篇隨筆,擺上壹片腐香的掛面,怎能真誠?有多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