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位於西亞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曾在此居住。公元前20世紀左右,蘇美爾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非利士人在沿海建立了壹個國家。“巴勒斯坦”這個詞最初的意思是“非利士人的土地”。公元前13世紀末期前,希伯來部落遷至巴勒斯坦,先後建立了希伯來王國和以色列王國。在希伯來語中,“巴勒斯坦”被稱為“Elez Israel”,意思是“以色列的土地”。此後,巴勒斯坦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和羅馬人占領和統治。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在征服羅馬帝國並接管巴勒斯坦後遷入,與當地土著同化,逐漸形成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為這裏的主要居民。奧斯曼帝國在16世紀吞並了巴勒斯坦,但並沒有改變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屬性。
19年末20世紀初,猶太復國主義興起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量移居巴勒斯坦。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後,以約旦河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在東方,它被稱為外國約旦(現在的約旦王國),在西方,它仍然被稱為巴勒斯坦(現在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作為英國委任統治地。此後,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開始向巴勒斯坦地區遷移。在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將在1948年英國托管結束後建立壹個猶太國(約15200平方公裏)和壹個阿拉伯國(約11500平方公裏)。
中東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壹系列大規模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所有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其中,有五大戰爭。
5月1948日,以色列國成立。第二天,第壹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占領了181號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家大部分領土,並強行占領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約旦國王阿蔔杜拉占領了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的5268平方公裏的約旦河西岸領土,並將其劃給巴勒斯坦。近6.5438億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1956,10年10月29日夜,以色列在英法的唆使下入侵埃及西奈半島,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31日,英法海空軍轟炸埃及,隨後入侵埃及領土。19年2月22日,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領土,以色列軍隊全部於19年3月撤出埃及領土,57年結束戰爭。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大規模突襲,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耶路撒冷的約旦區、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計65700多平方公裏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萬阿拉伯人成為無家可歸的難民。
1973 10 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在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國家的支持下,為收復失地對以色列發動了戰爭,即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戰爭中,埃及軍隊渡過蘇伊士運河,摧毀了“巴勒夫防線”。敘利亞軍隊曾經襲擊過太巴列湖。但由於超級大國的介入等原因,最終在65438年10月25日被迫停戰。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期間,以色列占領了黎巴嫩南部10-15公裏寬的狹長地帶。
中東和平進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鬥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了反抗以色列入侵的武裝鬥爭。此後,巴解組織改變了建國鬥爭方式,開始了通過和平談判實現建國的漫長進程。
1988 165438+10月15日,巴解組織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此後,130多個國家相繼承認巴勒斯坦國。因為沒有自己的領土,巴勒斯坦國不是壹個真正的國家。
1991 6月1,馬德裏中東和會召開,阿以兩國艱難的和談開始。這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第壹次坐在壹起試圖解決持續了40多年的沖突。這次會議確立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和談分為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確立了“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第壹份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將首先在加沙-傑裏科地區實行自治,過渡期為5年。
根據1994年5月巴以簽署的關於執行加沙-傑裏科原則宣言的最終協議,巴勒斯坦於5月4日開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簽署塔巴協議,以軍陸續從約旦河約旦河西岸7個主要城市撤出,由巴勒斯坦人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就巴勒斯坦談判最後階段展開首輪會談。
然而,在內塔尼亞胡於1996年6月上臺後,以色列放棄了“土地換和平”的原則,轉而強調“安全換和平”的原則,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由於以色列政府的拖延,未能完全實施。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定》,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於1999年9月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問題達成框架協議,於9月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以色列的故意拖延,協議的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2000年7月,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美國三方首腦會議在美國馬裏蘭州戴維營舉行。由於耶路撒冷的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的未來、巴勒斯坦難民的返回以及水資源的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之間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臺後,巴以關系惡化。
巴以沖突的關鍵
巴以和談的主要議題是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猶太人定居點和水資源等。
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上修建了大量猶太人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已經建立了200個以色列定居點,有104萬猶太移民。以色列的猶太移民政策試圖通過改變被占阿拉伯領土的人口結構,建立壹個從約旦河到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國。
根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的統計,目前全球約有2600萬難民,巴勒斯坦難民是最大的難民群體,總數近350萬。從第壹代難民出現到現在已經52年了,將近三代。據巴勒斯坦中央統計局1996統計,難民約有470萬人。
耶路撒冷問題是巴以和談中最關鍵、最棘手的問題。耶路撒冷問題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所有權。耶路撒冷位於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面積1.76平方公裏,人口65萬。它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同的聖地。整個城市由老城區和新城區兩部分組成。東耶路撒冷老城有許多宗教場所,是巴勒斯坦人的主要居住區,包括33個阿拉伯村莊,有65,438+萬阿拉伯人。新城西耶路撒冷是在19世紀後逐漸建成的,主要是猶太人居住區。
組成整個耶路撒冷城的東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不是壹個行政區劃的概念,而是壹個政治、地理甚至民族的概念。第壹次中東戰爭結束後,原本被聯合國定為國際城市的耶路撒冷,被阿以雙方的停火線從北到南分割為東西兩部分。東區被約旦(當時叫外約旦)占領,西區被以色列占領。劃分東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的停火線也被稱為“綠線”,因為它在以色列地圖上是綠色的。以色列建國前,大量猶太移民居住在新開發的西耶路撒冷,因此西耶路撒冷也被稱為猶太人聚居區。東耶路撒冷曾經是阿拉伯人的絕對優勢,所以被稱為阿拉伯區。1950以色列宣布占領西耶路撒冷為其首都。以色列於1967年奪取東耶路撒冷,並於1980年7月通過法案,宣布統壹後的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恒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從未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2月4日,聯合國通過決議,宣布耶路撒冷為非法首都。
根據巴以在1993年簽署的協議,耶路撒冷問題將在巴以最終地位談判中解決。在此之前,任何壹方都不能采取單方面行動改變現狀。然而,以色列仍然壹意孤行,堅持耶路撒冷是其“統壹和永恒的首都”,繼續推行在東耶路撒冷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計劃。巴以最終地位談判於1999年9月啟動後,雙方就耶路撒冷地位問題舉行了數十輪公開和秘密談判,但始終無法克服在這壹問題上的巨大分歧。特別是2000年7月,由於巴以雙方在耶路撒冷最終地位問題上分歧巨大,戴維營巴以峰會未能達成協議。巴勒斯坦方面堅持認為,根據聯合國242號決議,以色列必須從1967戰爭中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撤軍。因此,與以色列共享耶路撒冷或收復東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談判不可改變的底線。沒有東耶路撒冷,以色列永遠不會簽署永久和平協議來結束戰爭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