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講壹件稍微有趣的事情。最近經常在網上瀏覽壹些網絡文章,經常看到壹個詞叫“三觀盡毀”。這是什麽意思?壹開始,我有點困惑。稍微想了壹下,我就明白了,我不是說真實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被破壞了,而是看到了社會上發生的壹些特別令人震驚和奇怪的事情,完全破壞了人們日常判斷的壹些基本判斷和思維,完全跳出了人們壹般的想象。這叫“破壞三觀”。
說到“三觀”,我想先說壹下。“三觀”這個詞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來源於佛教。
佛教所謂的“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讓我給妳看看什麽是佛教的“三觀”。
第壹種是“空觀”,佛教術語中的意思是“空,超脫性相”。什麽是“超脫性與相”?就是擺脫對象本身的本質,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拋棄壹切本質和表象。大家都知道佛教有壹句特別著名的話“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空”這個概念是佛教壹個特別重要的基本概念。大家都知道最著名的佛經是《心經》,裏面的第壹句話就是“看菩薩,深走便見五蘊皆空。”第壹句話告訴我們,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五蘊皆空”
因為有些佛教詞語有壹套獨特的語義和語境,現代人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盡量用壹些大家都能聽懂的語言說出來,讓大家基本都能聽懂壹些佛教教義。
什麽是“五蘊”?是“色、受、思、行、識”,色、受、思、行、識都是隱含的。
什麽是“色”?人有能接受外界刺激的“眼、耳、鼻、舌、體”五感。佛教稱它們為“五感”,能帶來“五感”。眼睛看到顏色,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香味,舌頭品嘗味道,身體有觸覺。“顏色”是人體五官能感受到的外部信息的代表。
“接受”是什麽意思?當五種感官都感受到外界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時,我們就感受到了外界。用現代的話說,“顏色”是外界給我們的信息,“接納”是我們能感受到的感覺。
妳對未來有什麽感覺?妳必須“思考”。“思考”就是認識這些東西,分析,辨別。
在“思考”之後,妳必須采取行動,這是壹個實踐的過程。這是“做”的第四層含義。
最後是“知識”,看到了,感受到了,想到了,然後付諸實踐,最後分析、理解、消化,上升到更深層次的認識。這就是“知識”。
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這是壹個非常科學嚴謹的人類認識世界的全過程,與現代科學的“認識論”幾乎完全壹致。
有時候我們說“五行皆空”,“空”和“色”形成了壹個矛盾的立體。“色”是外界真實事物給我們的感覺,“空”是我們對它的認識和理解。
大家都知道有個著名的和尚慧能去了壹個寺廟,看到壹些和尚在爭論。天空中飄著壹面旗幟,大家都在爭論這種現象。這是風還是旗幟在動?有的和尚說是風讓旗子動,另壹個和尚說旗子是自己動的。這時候慧能出來說了壹句話,什麽都不動,妳自己的心在動。他的意思是,這個東西雖然在外表上有各種表象,但是如果妳內心沒有感受到,那些表象在妳內心是不存在的。這個例子是中國佛教中特別重要的壹個,大家應該都知道。
既然只有外物的“色”存在,那麽如果我的心不動,那些東西就不存在,外物都是“空”的,也就是“空”的意思。
這種“空觀”在佛教中還有壹種說法,即佛教的理論是由世俗常識進入的。當我們看到風在吹的時候,旗子就在動。從普通物理的理論上,我們會認為這是風推旗。但如果用佛教的理論,其實外界事物的變化都是用自己內心的感受來認知的。這種從世俗觀念入佛的觀念,叫做“空觀”。
下壹個是“假觀”,正好相反。它從“空”變為“假”。“假”是什麽意思?簡單來說,我們有了佛法的智慧之後,就不能完全拘泥於那壹套理論了。我們要從“空”的境界到世俗的境界,用常識來判斷事物的體系是否叫“假觀”,是旗在動,還是心在動。拋開我的認識論觀點,不管是風在動,還是旗在動,還是有幾點可以討論的。有時候可以跳出純粹的宗教和理論,也可以用世俗的觀念看待事物。用原話來說,叫“入佛入智世俗境界是虛妄觀”,還有壹個重要問題。“空觀”和“假觀”這兩個概念是相輔相成的,“假觀”和“空觀”只是壹對矛盾的正反命題。
“中觀”的本義是“非空非假,即空非假,謂之中觀”這是什麽意思?如果我站在中間地帶,“空觀”是對的,“假觀”也是對的。而且,沒有空觀就沒有假觀,空觀就是假觀,假觀就是空觀。從“中觀”的角度,我既不持“空觀”,也不持“假觀”。我既持有“錯誤觀點”
這種“空幻觀”有什麽用?妳不是在玩文字遊戲嗎?不是這樣的。對於我們這些修行佛法的人來說,“三觀”是有用的,空觀可以抖落“所見所想”。什麽是“思考”?在我所見所想進入空無境界後,我所見所想都被放在壹邊。佛教有幾個特別重要的概念,比如“色空”、“因果”、“輪回”。“色空”是哲學思維最基本的範疇。他說,如果我用“空”來看待這個世界,就能消除壹些社會的雜亂。「虛觀」用來除塵除沙是什麽意思?就是要持有正確的佛教觀,用世俗的方法解決世俗的問題。即使我們內心崇佛,我們依然要過著“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依然要用世俗的觀點和方法去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比如妳還是要看行情,聽理財專家的話。比如妳要買菜做飯,妳還是要想辦法做的有營養、好吃、好吃,妳還是要看菜單;比如有些邪教假裝欺騙群眾,妳跟他們講佛教也沒用。妳還是要用壹些世俗的常識來揭穿他們的謊言。如果我們用佛教的錯誤觀點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就能更加理性、客觀、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消除那些歪理邪說。
中學可以“抖出無知”。這有點像儒家的“中庸”思想。如果我在“空”與“假”之間“持中”,我們可以得到壹個非常滿意的思想境界。
這就是佛教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