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鐵營養中的鐵

鐵營養中的鐵

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人體中鐵的總量約為4 ~ 5克,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全身都需要它。這種礦物質可以存在於向肌肉供氧的紅細胞中,也是許多酶和免疫系統化合物的成分。人們從食物中攝取所需的大部分鐵,並小心控制鐵的含量。

鐵對人體的作用表現在很多方面。鐵參與氧的運輸和儲存。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是運輸氧氣的載體;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它與氧結合,被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供人呼吸和氧化,從而提供能量(能量食物),消化食物,獲得營養;人體內的肌紅蛋白存在於肌肉中,含有血紅素,與氧結合,是肌肉中的“氧庫”。運動時(運動食品),肌紅蛋白中的氧氣被釋放出來,隨時供應肌肉活動所需的氧氣。心臟、肝臟和腎臟等具有較高的生理活性和生化功能,線粒體中儲存有大量的鐵。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鐵直接參與能量的釋放。

鐵也能促進發育;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調節組織呼吸,防止疲勞;構成血紅素,防治缺鐵性貧血;恢復皮膚良好的血色。成人體內鐵的總量約為4 ~ 5g,其中血紅蛋白占72%,肌紅蛋白占3%,其他化合物占0.2%。其余為儲備鐵,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在肝、脾、骨髓的網狀內皮系統中,約占總鐵的25%。

食物中的鐵主要是Fe(OH)?復合物以亞鐵離子的形式存在,在胃酸的作用下被還原成亞鐵離子,然後與腸內容物中的維生素C、部分糖類和氨基酸形成復合物,在十二指腸和空腸被吸收。

鐵在新陳代謝中可以被身體反復利用。壹般來說,除了腸道分泌物和皮膚、消化道、尿道的上皮脫落外,幾乎沒有其他流失途徑。

磷酸鹽、碳酸鹽、植酸、草酸、鞣酸等。存在於飲食中可與非血紅素鐵形成不溶性鐵鹽,阻止鐵的吸收。胃酸分泌減少也會影響鐵的吸收。

鐵的平衡是指壹種穩定的狀態,即從飲食中吸收的鐵既可能補充身體實際丟失的鐵,又可能滿足身體生長(和懷孕)的需要。鐵的平衡取決於鐵吸收、鐵轉運和鐵儲存的協調。

身體有三種獨特的機制來維持鐵的平衡,防止體內鐵的缺乏和過量積累。

(1)紅細胞分解代謝中鐵的重復利用。鐵在體內的生物半衰期,成年男性為5.9年,成年女性為3.8年(絕經前)。

⑵根據體內鐵的營養狀況,調整腸道對鐵的吸收。

⑶添加壹種獨特的儲存蛋白——鐵蛋白,可以儲存或釋放,以滿足額外鐵的需要,如懷孕後1/3。

生物體內的穩態機制在許多方面協調鐵的需求、利用和儲存,以維持這種平衡。體內基礎鐵的流失有壹半是胃腸道脫落細胞和血液的流失,血紅蛋白的水平在壹定程度上可以影響這種基礎流失。同樣,血紅蛋白水平也會影響月經期間鐵的流失量。當血紅蛋白下降發展為缺鐵性貧血時,可有效減少體內基礎丟失和月經鐵丟失。當身體嚴重貧血或鐵過多時,也會減少或增加皮膚鐵的流失。腸道對鐵的吸收主要取決於鐵在體內的營養狀況和飲食的特點(鐵的含量、形態和生物利用度)。從調節機制看,在體內大多數細胞中,調節是通過鐵調節蛋白(1RP8)、轉鐵蛋白受體和鐵蛋白H和I鏈mRNA-3’或5’UTR中的鐵反應元件IREs,在轉錄後水平調節鐵的轉運和儲存。紅細胞鐵需要量高,其調節也在轉錄水平,可以優先於其他細胞的轉錄後調節。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男性鐵(含鐵食物)的量為5 ~ 9毫克;成年女性14 ~ 28 mg。中國營養學會推薦嬰幼兒至9歲兒童每天需要鐵10 mg,10至12歲兒童(兒童食物)需要12 mg,13至18歲青年男性(男性食物)需要15 mg,青少年(少年)需要15 mg。乳母和孕婦28 mg(孕婦食品)。

推薦每日攝入量:

成人攝入量為10 ~ 15毫克;孕婦需要30mg。

1個月,女性的鐵流失是男性的兩倍左右(男性食物);銅、鈷、錳和維生素C是吸收鐵所必需的。

補貨周期:建議每日補貨。年齡0 ~ 0.5歲普通人每日攝入量0.3mg孕婦每日攝入量早期15mg,晚期25mg,哺乳期stage 25mg0.5歲~ 1歲10mg1歲~ 4歲12mg4歲~ 7歲12mg7歲。女18mg14歲~ 18歲男20mg女25mg18 ~ 50歲男15mg;女20mg50歲15mg 1、鐵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血紅蛋白的作用是向細胞輸送氧氣,將二氧化碳帶出細胞。血紅蛋白中四血紅素和四球蛋白的鏈接結構提供了壹種有效的機制,即它可以與氧結合而不被氧化,在氧從肺向組織轉運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2.肌紅蛋白由血紅素和球蛋白鏈組成,只存在於肌肉組織中。它的基本功能是在肌肉中運輸和儲存氧氣。

3.細胞色素是壹系列血紅素化合物。通過其在線粒體中的電子傳導,對呼吸和能量代謝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例如,細胞A、B和C是通過氧化磷酸化產生能量所必需的。

4.其他含鐵酶中的鐵可以是非血紅素鐵、NAP脫氫酶和琥珀脫氫酶,它們參與能量代謝,還有含血紅素鐵的氫過氧化物酶、聚氧化酶(參與三羥基酸循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糖生成途徑中的限速酶)和核苷酸還原酶(DNA合成所需的酶)。

5.鐵催化β-胡蘿蔔素轉化為維生素A,嘌呤和膠原蛋白的合成,抗體的產生,血液中脂質的運輸和肝臟中藥物的解毒。鐵也與免疫力密切相關。研究表明,鐵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加中性粒細胞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同時增強機體的抗感染能力。阿膠是我國傳統的補血配方,乳酸亞鐵是很好的二價補鐵制劑。市面上很多補血的產品都是單獨作為壹個配方使用。

鐵是血紅素攜氧的關鍵。

人體會因為營養不均衡、外傷、女性生理周期等原因而缺鐵。據統計,中國女性缺鐵比例超過60%,素食女性超過70%。

由於每個月的生理周期,女性大量流失血鐵,所以她們對鐵的需求遠高於男性。因為中國人使用紅肉遠少於西方人,所以從天然食物中獲得的鐵相對低於西方人。

鐵大多存在於人體的肝臟、脾臟、骨髓和紅細胞中,因為其主要功能是攜氧,所以嬰幼兒和孕婦對鐵的需求量會特別高,而兒童和幼兒鐵的攝入量不足,也可能影響大腦發育。因此,孕婦、兒童和乳母應特別註意鐵的攝入。1.貧血:嚴重時可增加兒童和母親的死亡率,明顯降低機體的工作能力。

2.行為和智力:缺鐵可引起心理活動和智力發育的損害和行為改變。缺鐵(貧血前缺乏)還會損害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後補鐵後很難恢復。動物實驗表明,短期缺乏可使幼年動物大腦中的鐵含量降低。以後補鐵可以糾正體內的鐵儲存,但對大腦中的鐵沒有影響。長期缺鐵會明顯影響身體耐力。Finch等人進行的動物實驗表明,缺鐵對動物奔跑能力的損害與血紅蛋白的水平無關,而是由缺鐵引起的肌肉氧化代謝的損害引起的。

在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方面,人體和動物實驗都有記載,缺鐵的特征之壹是抗感染能力下降。

1.在體溫調節方面,缺鐵性貧血的另壹個特點是在寒冷環境下維持體溫的能力受損。

2.在鉛中毒方面,動物和人體實驗證明,缺鐵會增加鉛的吸收。

3、壹些妊娠後果,出汗腸病研究表明,妊娠早期貧血與早產、低出生體重兒、胎兒死亡有關。

4、缺鐵癥狀包括皮膚蒼白、舌痛、乏力或虛弱、食欲不振和惡心。

缺鐵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1.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能力減弱。

2.降低免疫細胞從靜止到戰爭的反應速度。

3.降低抗氧化生化酶的活性。

4.抗體的產生停止或以非常慢的速度進行。

5.缺鐵性貧血,細胞供氧不足。結果就是整天無精打采,疲憊不堪,倦怠不堪,更容易被感染。

血液中流動的遊離鐵過多,不僅無助於抵抗力和保護人體,反而會被細菌吞噬,成為細菌的食物,細菌大量繁殖。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在給孩子補鐵的時候壹定要更加小心的原因。

家庭主婦綜合征:國外有人做過壹個調查,發現25-50歲的育齡婦女中,40%-60%可能出現全身無力、無精打采、早上不想起床就晚上睡不好覺、情緒波動、抑郁、不開心等癥狀,經常會忍不住突然哭鬧、記憶力下降、註意力不集中等。原因是缺鐵,但往往沒有明顯貧血,只是血清鐵低。因為多發生在家庭主婦身上,所以被稱為“家庭主婦綜合征”。補鐵後,上述癥狀可明顯改善。

女性冷感:缺鐵女性的體溫比正常女性高13%,鞏膜發藍。因為鐵是膠原蛋白合成的重要輔助因子,當體內缺鐵時,膠原蛋白的合成受阻,使得由膠原纖維組成的鞏膜變得非常脆弱,下方的色素膜會出現藍色。所以我們看到的白眼球是藍色的,也是缺鐵的表現。

異食癖:缺鐵也會引起異食癖,即人們對正常飲食不感興趣,而對粉筆、漿糊、泥、石灰、布、紙、蠟燭等異物有嗜好,吃得津津有味。發現異食癖患者明顯缺鐵、缺鋅,補鐵、補鋅後能很快好轉。缺鐵引起的異食癖有很多種形式。最常見的是吃冰,天冷也愛吃冰。

其他:有研究發現,嬰兒缺鐵時往往不笑,情緒低落,不合群,不愛活動,愛哭,智商明顯低於正常兒童。

缺鐵性貧血不僅表現為貧血(血紅蛋白低於正常),還屬於全身性營養不良。因為體內缺鐵的程度和病情發展的早晚不同,貧血的臨床表現也不同。剛開始患者沒有明顯癥狀,但是驗血時血紅蛋白低於正常。隨著病情的進壹步發展,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氧癥狀。輕度貧血患者常感到頭暈耳鳴,註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最容易發現的是皮膚黏膜缺鐵性貧血導致的面色、眼瞼、指甲蒼白,兒童身高體重增長緩慢。疾病的進壹步發展還會導致心跳加快和頻繁的自覺心悸。肌肉缺氧往往表現為全身無力,容易疲勞。消化道缺氧會導致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甚至惡心嘔吐。嚴重貧血時,可出現心臟增大、心電圖異常,甚至心力衰竭等貧血性心臟病的表現,部分可出現精神錯亂或無意識。此外,約15% ~ 30%的病例表現為神經痛和感覺異常;孩子可能有偏食、異食癖(喜歡吃土塊、煤渣等。),反應遲鈍,智力下降,學習成績,易怒,易感染。缺鐵性貧血的嬰兒可能會出現腸道出血。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老年性耳聾與缺鐵有關。

青春期女性(女食)的慢性萎黃病主要是體內缺鐵引起的,表現為小細胞色素減退性貧血和缺鐵性貧血。女孩或青春期女性患此病的主要原因是身體所需鐵元素增加,月經來潮時流失過多鐵元素或胃酸缺乏導致鐵元素攝入不足。

因為缺鐵,體內含鐵酶的活性降低,引起許多組織和細胞的代謝紊亂。臨床癥狀及貧血程度與病情嚴重程度有關,輕度患者除面色萎黃外,可無自覺不適。嚴重貧血患者還可出現舌炎、舌黏膜萎縮、舌滑、充血、灼熱感。有時會出現食道異物感、憋悶或吞咽困難等癥狀。

缺鐵還可引起吞咽困難綜合征,臨床表現為低色素性貧血、吞咽困難、口角炎、舌感異常、勺狀指甲等。這種病女性占90%左右,兒童少見。吞咽困難患者,食管鏡或X線檢查不能發現異常,偶有食管黏膜形成。

通過各種途徑進入體內的鐵量增加,會導致鐵在人體內儲存過多,從而導致鐵在體內的潛在有害作用。鐵在體內的過量儲存與許多疾病有關,如心臟和肝臟疾病、糖尿病和壹些腫瘤。

肝臟是鐵儲存的主要部分,鐵過量往往累及肝臟,成為鐵過量致損傷的主要靶器官。肝臟鐵超載導致:1,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2.肝細胞腫瘤。

已經有許多關於鐵過量和心臟病之間關系的報道。許多作者認為,鐵通過催化自由基的產生,促進脂蛋白和蛋白質的過氧化,形成氧化的LDL,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過量鐵引起的脂質過氧化作用增強,導致氧化和抗氧化系統失衡,直接損傷DNA,誘發突變,與肝、結腸、直腸、肺、食管、膀胱等器官的腫瘤有關。雖然鐵(鐵食品)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食品),鐵本身沒有毒性,但攝入或誤服過量的鐵制劑也可能導致鐵中毒。

急性鐵中毒多發生在兒童身上。當兒童服用過多由固體鐵或液體鐵制成的塗有彩色糖衣片的糖漿時,約1小時可出現急性中毒癥狀,表現為上腹部不適、腹痛、惡心嘔吐、腹瀉和黑便,甚至面色發紫、嗜睡或易怒、急性腸壞死或穿孔,甚至休克死亡。由此可見,需要提醒家長的是,給孩子(兒童食品)補充鐵劑和鐵制劑時,壹定要嚴格按照醫囑控制劑量,切不可亂服,以防中毒。

慢性鐵中毒多發生在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老年食物),且多為男性(男性食物)。由於長期服用鐵制劑或從食物中攝入過多的鐵,使體內鐵含量超過正常水平的10 ~ 20倍,可出現慢性中毒癥狀:肝脾內有大量鐵沈積,可表現為肝硬化、骨質疏松、軟骨鈣化、皮膚褐色或深色、胰島素分泌減少,導致糖尿病(糖尿病性食物)。還會影響青少年生殖器官的發育(少年食品)。據悉,鐵中毒還會誘發癲癇(癲癇)。

對於鐵中毒的治療,醫生要根據癥狀進行處理,患者要遵醫囑進行治療。預防鐵中毒,壹是服用硫酸亞鐵等鐵劑治療貧血時,要防止過量,防止兒童誤服。最好服用現代科技新產品卟啉鐵補充劑,不僅吸收率高,而且不易產生副作用;第二,酸性食物不要長時間存放在鐵質容器中,山楂等酸性食物也不要用鐵鍋煮,避免在酸性條件下大量鐵溶解到食物中。嬰幼兒要及時添加輔食;加入蛋黃、魚醬、家禽血等。4 ~ 5個月;加入肝泥、肉末、血水、棗泥等食物。從7個月開始;此外,早產兒2個月起,足月兒4個月起,可在醫生指導下補鐵,加強預防。

日常生活中避免鐵質流失;

避免過多飲用茶和咖啡:因為茶中的鞣酸和咖啡中的多酚類物質能與鐵形成不溶性鹽,抑制鐵的吸收。所以女性要喝足夠的咖啡和茶,壹天1 ~ 2杯就夠了。

用鐵鍋做飯容易吸收鐵。少用鋁鍋,因為鋁會阻止鐵的吸收;

堅持安全有效的原則,及時服用鐵補充劑;

市面上常見的口服補鐵劑多為富馬酸亞鐵、硫酸亞鐵、乳酸亞鐵。但前兩者對胃的刺激遠大於乳酸亞鐵。胃腸道疾病患者不推薦使用富馬酸亞鐵和硫酸亞鐵。

選擇好補鐵制劑後,服用時還應註意以下問題:

飯後服用鐵補充劑。

避免同時服用牛奶和鐵。

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C、檸檬酸和蘋果酸。這些有機酸可以與鐵形成復合物,從而增加鐵在腸道中的溶解度,促進其吸收。

多吃富含鐵的食物;

如:蛋黃、海帶、紫菜、木耳、豬肝、桂圓、豬血等。

最新研究發現,即使在血紅蛋白正常的女性中,鐵也有抗疲勞作用。經過膳食補鐵後,他們的體力、情緒和註意力都有所改善。

鐵強化醬油

我國是缺鐵和缺鐵性貧血嚴重的國家之壹。第四次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居民平均貧血率為20.1%,2歲以下兒童、60歲以上老年人、育齡婦女貧血率分別為31.1%、29.1%、65438。

許多人質疑鐵強化醬油的安全性。陳君石解釋說,鐵強化醬油可以長期安全食用。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鐵的推薦攝入量為每天不低於15 ~ 20mg。根據鐵強化醬油的強化量和目前我國醬油的平均消費量,每人每天食用10 ~ 15ml鐵強化醬油,可補充鐵3 ~ 4mg,僅為人體每日鐵需要量的30% ~ 40%。“而且,人體本身對過量的鐵也有壹定的排泄作用。”陳君石肯定地說,“每個人都可以吃鐵強化醬油,成年男子不應該害怕。他們吃壹輩子都不會有問題。”

什麽是鐵強化醬油?缺鐵被認為是全球三大“隱性饑餓”(微量營養素缺乏)之首,全球約有1/5的人患有缺鐵性貧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調查顯示,我國兒童貧血率約為25%,女性約為20%,孕婦高達35%,成年男性約為10%。令人擔憂的是,缺鐵性貧血已經是嚴重缺鐵的臨床表現,缺鐵人數遠高於這個比例。

缺鐵和貧血除了嚴重的情況下,壹般沒有明顯的癥狀。不僅在臨床上,甚至壹些患者本身也沒有對其後果給予足夠的重視。缺鐵和貧血嚴重影響兒童的身體和智力發育以及成年後從事體力和腦力勞動的能力,不僅對育齡婦女有害,還可能影響下壹代的健康。既然缺鐵會帶來如此嚴重的危害,那麽應該如何補充人體對鐵的需求呢?如何推廣我國補鐵措施,實現全面補鐵?

官方否認食用鐵強化醬油致癌。據京華時報報道,針對部分媒體報道和轉載的“鐵強化醬油會幹擾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同時造成兒童身高偏低,甚至導致癌癥”的問題,前天,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強化所發表聲明稱,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醬油中添加少量NaFeEDTA(乙二胺四乙酸鐵鈉)不致癌,不會降低人體對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

食物中鐵的來源

鐵(含鐵食物)的豐富來源有牛腎、魚子醬、雞內臟、可可粉、魚粉、肝臟、馬鈴薯、精米、大豆粉、麥麩、小麥胚芽和小麥大豆混合粉。

好的來源是牛肉、紅糖、蛤肉、幹果、蛋黃、豬腎和羊腎。

好的來源:瘦肉、紅糖、蛋黃、豬腎、羊腎、幹果(杏幹、葡萄幹)、啤酒酵母、海藻、紅糖糊、小麥。

壹般來源:魚、谷物、菠菜、扁豆、豌豆、芥菜葉、蠶豆和瓜子(南瓜、西葫蘆和其他種子)。

微量來源:乳制品、蔬菜和水果。

此外,用鑄鐵鍋煮西紅柿或其他酸性食物也能補鐵,鍋會把健康的鐵放入食物中。

看起來很多食物都含鐵,但中國還是有很多人嚴重缺鐵,主要是婦女、兒童和老人。每天科學補鐵是必不可少的。

維生素c,壹種促進吸收的元素

維生素C是壹種還原劑,不僅具有抗氧化功能,還可以將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二價鐵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同時,維生素C還能與鐵絡合物合成不穩定的抗壞血酸亞鐵,並能從其他組合中釋放出鐵,從而促進有色血紅蛋白鐵的吸收,增加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我們已經把常見食物的維生素C含量列入了表中,妳可以根據表中提供的數據來安排自己的膳食。維生素A

維生素A不僅可以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還可以提高身體對鐵的吸收和運輸。b族維生素

維生素B2可以促進腸道對鐵的吸收,而維生素B6可以提高骨髓中鐵的利用率。此外,B族維生素也能促進我們的食欲。但需要註意的是,葉酸和維生素B12對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沒有幫助。銅

銅可以促進鐵的吸收。銅缺乏時,小腸吸收的鐵減少,血紅蛋白合成減少,會直接導致人體缺鐵性貧血。動物性食品

魚、肉、禽類食物中的“肉因子”有利於鐵的吸收,也就是說肉類食物的補鐵效果比植物性食物好。食物中有兩種形式的鐵:

非血紅素鐵:三價鐵主要與蛋白質和有機酸結合形成復合物。這種形式的鐵必須從有機物中分離出來,還原成二價鐵才能被吸收。如果飲食中植酸或磷酸較多,會與鐵形成不溶性鐵鹽,影響吸收。抗壞血酸和半胱氨酸可以將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有利於鐵的吸收。

鐵(Fe)是體內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和許多酶的成分。血紅素鐵主要存在於動物產品中,比非血紅素鐵吸收好得多,非血紅素鐵占壹般飲食中鐵的85%以上。但是,當與動物蛋白和維生素壹起攝入時,它可以改善非血紅素鐵的吸收。

鐵需求、鐵代謝和缺鐵性貧血在127節紅細胞生成缺乏引起的貧血中討論。第127節討論了鐵陰性疾病。

缺乏:缺鐵會導致貧血,這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營養缺乏癥。壹些嬰兒、青春期少女和孕婦因鐵攝入不足而患缺鐵性貧血。任何人失血都會產生缺鐵。所有缺鐵的人都需要補鐵。

中毒:過量的鐵是有毒的,會引起嘔吐、腹瀉和腸道損傷。當壹個人接受鐵劑治療的時間過長或過久,或反復接受輸血,或有慢性酒精中毒時,鐵會在體內積聚。缺鐵性疾病(血色素沈著癥)是壹種潛在致命但可治療的遺傳性疾病,它吸收了過多的鐵;影響了1萬美國人。

謠言:菠菜含鐵量很高。

以前人們認為菠菜含鐵量高,其實不然。

有個科學家發現菠菜的鐵含量比記錄值小很多。於是,他做了很多實驗,結果還是壹樣,於是發表了壹篇文章。這篇文章在全社會引起轟動,其他科學家陸續進行實驗,也發現了同樣的結果。

原來神父抄成績的時候點錯了小數點。鐵是人體的造血元素,女性多了壹個排出鐵的通道——月經,所以補鐵。

量應該大於男性。鐵的日攝入量為15 mg,可以保持面色紅潤。豬肝、豬血、鴨血是鐵含量最豐富、吸收最好的,豆制品、芝麻、蘑菇、木耳、海帶、紫菜、桂圓也含鐵較多。另外,吃含鐵的強化醬油也有很好的補鐵效果。鐵是光合作用、生物固氮和呼吸作用中細胞色素和非血紅素鐵蛋白的成分。鐵在這些代謝方面的氧化還原過程中起著電子轉移的作用。因為葉綠體的壹些葉綠素蛋白復合體需要鐵,缺鐵會出現葉脈間的缺綠。與缺鎂癥狀相反,缺鐵發生在幼葉,因為鐵不容易從老葉轉移。缺鐵時間過長甚至過長,葉子的葉脈也是綠色的,整片葉子都是白化的。我國北方果樹的“黃葉病”是缺鐵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