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
燒酒、白酒、黃酒、葡萄酒的“不同名稱”。
“源”是壹種由大米、小麥、高粱等制成的飲料。
“化學成分”由於原料、釀造、加工、貯存等條件的不同,葡萄酒的名稱和顏色很多,其成分也千差萬別。從制作方法來說,白酒可分為蒸餾酒(如高粱酒)和非蒸餾酒(如紹興酒)。所有的酒精都含有乙醇。蒸餾酒中含有高級醇、脂肪酸、酯類、醛類、少量揮發酸和不揮發酸,或少量糖類,乙醇除外。非蒸餾酒的成分有水、乙醇、麥芽糖、葡萄糖、糊精、甘油、酸、含氮物質、酯類、醛類、礦物質等。酸類主要包括乙酸、乳酸、氨基酸、琥珀酸等。
“性味歸經”苦、甘、辛、溫、毒。入心、肝、肺、胃經。
“功效與主治”為疏通血脈,抗寒氣,醒脾溫中,鍛煉藥力。主治:風寒痹、肌肉痙攣、胸痹、心寒痛。
“用法”隨餐溫飲,同煎同泡。漱口、漱口或外用搓洗。陰虛、失血、極熱者不宜服用。
鹽:
鹽和鹹魚的“不同名稱”。
“源”是鹽井、鹽池、鹽泉中的海水或鹽水經過油炸、曬幹後的結晶。
“化學成分”主要是氯化鈉,雜質是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鈉、硫酸鈣和不溶物。
《性味歸經》鹹寒。入胃、腎、大腸、小腸。
“功效主治”包括祛痰、祛痰、涼血清火、解毒。主治:胃脘痛,心口脹痛,胸中痰癖,便秘,牙齦出血,咽喉腫痛,牙痛,目赤,生瘡,毒蟲螫傷。
【用法】煮湯溶解衣物,或作為烹飪的調料;宜炒黃服催吐。或者清炒燙,水潤眼睛,洗瘡。水腫患者不宜服用。
醋:
“異名”是苦、香、酰基、米醋。
“源”是由大米、小麥、高粱、酒和酒糟制成的含有醋酸的液體。
“化學成分”醋壹般含有浸膏、灰分、揮發酸、不揮發酸和還原糖,具體物質有高級醇、3-羥基丁酮、二羥基丙酮、酪醇、乙醛、甲醛、縮醛、乙酸(3-5%)、琥珀酸、草酸和山梨糖。
“性味歸經”酸、苦、溫。入肝、胃經。
功效:祛瘀止血,解毒殺蟲。主治:產後血暈、疥瘡、黃疸、黃汗、吐血、鼻衄、便血、陰部瘙癢、癰腫。還能給魚和蔬菜解毒。
“用法”做菜、陪餐;煎服或與藥物混合服用;或者加熱、聞香、漱口、上藥。脾胃濕盛,痿痹,筋脈拘攣,外感初起者不宜服用。
醬料:
“源”是面粉或豆類經過蒸煮發酵,加鹽加水制成的糊狀物。有豆沙和甜面醬兩種。
“化學成分”豆沙中含有39克水、20.9克蛋白質、11.2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24.9克灰分、245毫克鈣、174毫克磷、16.65438+。100g甜面醬含水分47g,蛋白質5.8g,脂肪1.2g,碳水化合物37g,灰分6.3g,鈣32mg,磷104mg,鐵5.7mg。
《性味歸經》鹹寒。歸胃、脾、腎經。
“功效與主治”可清熱解毒。主治:蜂螫傷,燙火發熱。
【用法】作為菜肴的調料。吃多了容易引起痰火。
花生油:
水果油和花生油的“不同名稱”。
“來源”是從豆科植物花生的種子中榨出的脂肪油。
“化學成分”含有各種脂肪酸的甘油酯。脂肪酸含油酸39.2-65.7%,亞油酸16.8-38.2%,棕櫚酸7.3-12.9%,硬脂酸2.6-5.6%,還有花生酸、山崳酸、二十烷酸、肉豆蔻酸、蠟質酸。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大腸經。
“功效主治”補脾潤肺潤腸。花生油熟食有潤腸驅蟲的功效,可治療蛔蟲引起的腸梗阻。
【用法】烹飪食物,或灌腸。
胡椒:
“異名”是浮椒、無知支、玉椒。
“來源”是胡椒科胡椒的果實。
“化學成分”包括胡椒堿、胡椒堿、胡椒堿、胡椒醛、二氫甲醇、石竹烯氧化物、查爾酮和醇化合物。
“性味歸經”辛辣。歸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為溫中下氣,化痰解毒。主治寒痰食積、胃脘冷痛、惡心、吐水、泄瀉、寒痢;外用治療瘡腫,蛇咬,狗咬。還能解決食物中毒。
“用法”煎服,或入丸,或入味,或研末外敷。陰虛火旺者禁用。
肉桂:
“不同的名字”是肉桂,鬼母,紫肉桂,玉肉桂和辣肉桂。
“源”是樟科肉桂的幹皮和枝皮。
“化學成分”含有肉桂油1-2%,其中肉桂醛75-90%以及少量的乙酸肉桂酯和乙酸苯丙酯。
“性味歸經”味辛、甘、熱。歸腎、脾、膀胱經。
“功效主治”補元陽,暖脾胃,散寒,通血脈。主治:命門火衰,四肢微寒,陽氣衰竭,腹痛泄瀉,寒疝豚跑,腰膝冷痛,閉經(胃脘痛),陰道壞疽,陽虛浮於上熱下寒。“用法”煎湯服,烹煮蔬菜和食物,入方藥;或者研末外敷,用酒浸泡,揉搓。陰虛火旺者及孕婦慎用。
親愛的:
“異名”有石蜜、石漿、食用蜜、蜂蜜、白蜜、白蜜、蜂蜜、蜂蜜、蜂糖。
“源”是中華蜜蜂和其他昆蟲釀造的蜂蜜。
“化學成分”含有約70%的果糖和葡萄糖,以及少量的蔗糖、麥芽糖、糊精、樹膠、含氮化合物、有機酸、揮發油、色素、蠟、植物碎片、酵母、酶和無機鹽。
《性味歸經》甘平。入肺、脾、大腸經。
“功效主治”補中焦,潤燥,急解毒。主治:肺燥咳嗽、腸燥便秘、胃脘痛、鼻竇炎、口瘡、湯火燙傷。給烏頭解毒。
【用法】可用於治療熱油燒傷,內服,也可口服藥丸或外敷膏狀部位。痰濕蘊結、脘腹脹滿、腸滑泄瀉者不宜服用。
冰糖:
“源”是白糖炒熟後形成的冰狀晶體。
《性味歸經》甘平。入肺經、脾經。
“功效主治”補中益氣,和胃潤肺。用於肺燥、肺虛、風寒勞倦所致的咳喘、小兒瘧疾、口痢、口瘡、風火牙痛。
“用法”煎服,隨餐服用,或制成丸劑、膏劑。
蔥白:
“異名”有白莖白頭。
“源”是百合科蔥的鱗莖。
“化學成分”含有揮發油(主要是大蒜素和二烯丙基硫)、維生素C97 mg%(按濕重)、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少量維生素A、脂肪油和粘液。
“性味歸經”味辛溫。入肺、胃經。
“功效主治”公布,可激活陽氣,解毒。主治:傷寒、感冒發熱、頭痛、陰寒腹痛、蟲積內阻、便秘、痢疾、癰腫。
【用法】煎湯或熬酒內服。外用可搗爛,煎熨,煎水洗,或塞耳塞鼻。應避免表虛自汗。
生姜:
“異名”有生姜、幹姜、同質姜、白姜。
“來源”是幹姜或生姜的新鮮根莖。
“化學成分”包括揮發油成分,如姜烯、水芹烯、莰烯、姜酮、姜酚、冰片、姜酚、檸檬醛、樹脂、澱粉等。
“性味歸經”生姜:味辛,微溫;幹姜:辛,熱傳脾、胃、肺經。
“功效主治”生姜:解表、散寒、止嘔、化痰。主治:感冒、嘔吐、痰多、咳嗽。幹姜:溫中散寒,歸陽通脈。主治:心寒疼痛、嘔吐泄瀉、四肢寒脈、冷飲、氣喘咳嗽、風寒濕痹、陽虛嘔吐、出血。
“用法”煎湯內服,加調料,菜裏炒,或切片烤穴位。陰虛內熱,血熱致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