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老北京小吃有哪些?

老北京小吃有哪些?

老北京十三大特色小吃:豆粉餅、艾窩窩、蜜餞、姜絲叉、糖耳朵、面茶、仙人球麻花、蛤蟆吐蜜、inby、糖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

老北京的十三個獨特的雪球。

驢打滾又稱豆面餅,是北京小吃的古老品種之壹。它的原料是用黃麥水蒸的,水多面團稍軟。此外,大豆被油炸並卷成面粉。制作時,將蒸熟的黃米粉裹上黃豆粉卷成塊,再裹上紅豆沙(紅糖也可以),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制作時要求餡卷均勻,層次分明,外觀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豆粉味濃。

黃豆是豆粉餅的主要原料,所以叫豆粉餅。但為什麽又叫“滾雪球”呢?好像是壹個形象的比喻。制成後在黃豆裏打滾,仿佛鄉村真的滾雪球,揚起塵土,故名。連前輩都質疑這壹點。《燕都小吃詠》曰:“紅糖水餡巧排,黃面埋於面豆。何世群叫‘滾雪球’,名字叫得近乎幽默。”他還說:“黃豆和大米粘在壹起,蒸熟,裹上紅糖和水,卷在炸豆面裏,裝在盤子裏賣。把它們叫做‘驢滾’,真是不可思議。”可見“滾雪球”的名號已經確立。現在很多人只知道外號,不知道它的真名。現在各種小吃店壹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部分已經從黃麥變成江米面了,因為黃豆面的顏色還是黃的,滾雪球是群眾喜愛的小吃。

糯米做的甜餡蒸糕/饅頭

艾窩窩,北京的傳統小吃,每年農歷新年前後在北京的小吃店都有供應,壹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是春秋品種,壹年四季都有。艾窩窩歷史悠久。明朝萬歷年間內監劉若愚在《議事錄》中說:“以糯米加芝麻為涼餅,以丸加餡為窩,即古‘不夾’也。”

可以看到,這種食品是將糯米洗凈浸泡,然後放入蒸籠中蒸熟,冷卻後揉勻,拉成小劑量,壓成圓皮,用桃仁、芝麻、瓜子、青梅、金餅、糖包裹,拌成餡,成為明朝萬歷年間的食品,稱為沃沃。但是為什麽後來變成了愛窩窩?其解釋見於清代李光廷的《鄉村諺解》。因為有個皇帝愛吃這種窩,想吃的時候或者想吃的時候,就下令:“愛巢。”後來這種食物傳入民間,普通人不能也不敢說“禦”字,於是省略了“禦”字,稱之為“艾窩窩”。

艾窩窩皮用的糯米已經蒸好了,餡料也是事先用桃仁、瓜子仁、芝麻仁、白糖炒好的,煮好後就可以吃了。所以《燕都小食雜詩》說:“白米入蒸籠,什錦餡面失意。這就像不需要煮熟的湯圓,清真食品叫做“艾窩窩”還註意到:“艾窩窩,回族出售的食品之壹,用爛糯米蒸透,涼時裹上各種餡料,用面粉做成圓形,大小不壹,視價格而定,可涼拌食用。”

糖果卷

蜜餞是京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客特別是女性食客的青睞。

蜜餞的主料是山藥、大棗,輔料是李子、桃仁、瓜子仁。鮮山藥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精制纖維和維生素,是中藥。中醫認為山藥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肺、腎經,有補中、健脾胃、生肌、止瀉、健脾之功。功能固精益肺。紅棗是中醫和民間常用的滋補品,每100g幹品含糖量為63-76.3g,含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居各種鮮果之首,每100 g鮮棗肉中的含量為300-600 mg,人體平均利用率為86.3%。中醫認為,棗肉味甘性溫,有健脾和胃、益氣生津的作用,可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營衛不和、貧血、心悸、煩躁、多夢等。卷果的主要成分是山藥和大棗,是名副其實的藥膳。

制作方法:山藥1500克去皮切碎,大棗500克去核,果料切碎,將兩種料混合均勻,加入少許水和面粉,攪拌均勻,用油皮包裹混合料,放入籠中蒸5分鐘;準備壹塊消毒幹凈的豆包布,趁熱把蒸好的原料放在布上,揉成三角條狀,晾涼後切成小手指粗細的塊,放入七成熱的油鍋中,炸至焦黃時取出;鍋裏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稀糖漿。倒入炒好的卷果,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又軟又甜又好吃。因為它的滋補作用,去南來順餐廳的食客經常點,成為酒店有名的小吃之壹。

豌豆蛋糕

北京食物

北京春夏的時令美食。原本是民間小吃,傳入宮廷。清宮的豌豆黃是用細白豌豆制作而成,成品呈淡黃色,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口感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愛吃而出名。其制備方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凈、煮熟、放入糖中炸熟、凝固並切成片。傳統上,它還嵌有棗肉。房山飯店是最有名的。

民間粗糙豌豆黃是典型的春季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比如三月三的蟠桃宮裏,“小棗粗豌豆黃”是時令鮮品,攤販喊著“嘿,小棗粗豌豆黃,大塊大塊來!”仿佛給人壹種春天的信息,帶來溫暖。

“粗豌豆黃”是將白豌豆去皮,用豌豆兩倍的水燉,然後用糖炒,再與石膏水、熟棗混合,放入大砂鍋中,待其冷卻成塊狀後,扣出,切成像切糕壹樣的菱形塊,上面放壹小塊金黃色的蛋糕作裝飾。通常是放在蓋著濕藍布的獨輪車上賣。這個行業的經營者大多是JD.COM的平谷和香河。

豌豆蛋糕

“細豌豆黃”是在民間紅棗粗豌豆黃的基礎上改良而成。其制備方法更為精細。豌豆煮熟過篩成糊狀,加入白糖和桂花,凝固後切成兩寸見方、半寸不到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塊蜂蜜蛋糕,色香味俱佳,質地細膩純正,入口即化,屬於上品。民國以後,北海公園的唐逸覽酒家、方山茶莊賣上等豌豆黃,用紙箱裝,每箱十粒。作為宮廷小吃,它相當於都雲糕點和小窩頭。

糖耳又叫蜜撚。

蜂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的名品,又名糖耳,因形似人耳而得名。有壹句前輩的詩:“耳朵可以吃?”他經常陪著同伴蜜汁麻花,指著前面壹輛二路公交車問誰好。他還指出:“糖穗蜜餞是為純粹的宗教而制作的食物。它的原料無非是糖、面粉、小糖,也就是俗稱的稀。”

蜂蜜麻花的原料前人已經說清楚了。但是,它用的面團要用堿包,另壹個用紅糖包。制作時,發酵的面粉被分成兩塊。壹片搟好後,將裹有紅糖的面粉和另壹片搟開,鋪在紅糖面粉上,這樣就形成了兩層發酵面粉和壹層糖粉。用刀切成5厘米左右的長條,將長條的壹邊壓薄成斜坡狀,將薄邊和厚邊合在壹起,再切成40克左右的小塊。在小塊中間切壹刀,然後打開,把薄的壹面翻進去,把厚的壹面折起來,就成了壹個耳朵形狀的毛坯。花生油燒至五成熱,毛坯分批放入油中炸制。當它變成金黃色時,取出,瀝幹油,趁熱在溫熱的焦糖中浸泡壹分鐘,稱取蜂蜜,浸泡,在盤中撈出,放涼。註意壹定要煎透,不然因為煎不透,蜂蜜沒泡透,質量會差。

蜂蜜麻花棕色黃油色澤鮮亮、柔軟、香甜可口。程楠南來順飯店的蜂蜜麻花壹年四季都有。質量穩定,主要是堿放的合適,沒有酸口,炸的透,蜂蜜吃的均勻,符合軟糯滋潤的質量要求。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中華名小吃”。

類似蜜汁麻花,有蜜汁篦。原料準備和蜂蜜麻花壹模壹樣,只是形狀不同。它是由三層平卷,中間豎幾筆,煎後加蜂蜜制成的。此外,還有幹糖麻花和芙蓉幹糖。幹糖麻花不是蜂蜜,芙蓉花幹糖也不是蜂蜜,而是在上面滾上壹層由熟面條和白糖混合而成的糖粉,同樣具有甜、脆、脆的特點。

湯火燒

湯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餐小吃之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以大順齋的湯火燒最為著名。糖火又香又甜,軟而不粘,適合老年人。?窯竈燒餅原本是河北省的小吃,後來傳入北京,成為北京的小吃。其特征是用圓筒做爐,直接在筒壁上烘烤素坯。

調味面粉糊

在北京小吃中,面茶通常在下午出售。有句詩是這麽說的:“下午醒來,總要加幹姜和芝麻醬。”喝面很講究怎麽吃。吃飯的時候,不需要筷子、勺子等餐具,只需要用壹只手沿著碗轉圈就可以把碗喝完。這種吃法,非老北京人恐怕吃不到。跟品嘗面茶的味道有關系。以下是北京面茶的做法:

配料:小米粉或小米粉、芝麻醬、香油、胡椒粉、鹽。

首先,我們應該做壹些準備工作。用搟面杖將花椒碾碎,然後加入少許鹽,混合成椒鹽。然後在芝麻糊裏倒壹點香油,因為芝麻糊很幹,所以過芝麻油?【1】稀釋,味道會更香。

接下來,妳可以做飯了。先將適量的小米粉或小米粉倒入鍋中,用少許冷水調成面糊。等到面糊攪拌均勻,再根據自己需要的量加水。註意不要太稀,但是壹定要用冷水。接下來妳就可以上火做飯了。做飯的時候要不停的攪拌,不然容易粘鍋。鍋快開的時候,換成小火再煮。小火可以稍微久壹點,但是還是需要不斷攪拌。那麽面茶需要煮到什麽程度呢?妳可以舀壹勺茶,倒進壺裏。當茶已經很粘,很容易倒掉的時候,就可以關火了。

然後在小碗面茶上澆上壹層芝麻醬,再在芝麻醬上撒點胡椒粉和鹽,壹碗老北京風味小吃——面茶就做好了。

向中心

北京的小吃Inby,男女老少都喜歡。其香脆油潤的口感真的讓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經常喜歡吃inby,喝豆汁壹定要吃inby。Inby是壹種古老的食物,制作起來比較麻煩。因為勞動效率低,壹般餐館都不願意做,所以經常會堵壹段時間。說到炸inby,北京人都知道,壹個“inby帥王”原來是死了的“南來順”員工。他的技術不能和普通人相比。炸好的inby呈褐色,大小壹般,特別具有香、脆、脆的特點。如果放在桌子上,輕輕壹碰就碎了,絕對不會覺得硬。

制作inby需要將鹽、堿和少許明礬在溫水中融化,加水將面粉和成面團,然後用手反復揉面,揉均勻後放在案板上3個小時,然後將面團壓平,用刀切成條狀,取成條狀放在案板上,壹手握住壹端,另壹手握住另壹端,搟平成厚度約6厘米的扁片。每兩個藥劑疊在壹起,用小煎刀在中間切壹刀,兩邊都切不透。油燒至五成熱時,用手捏住生inby毛坯的壹端放入油鍋,然後用筷子從中間展開,做成手鐲形狀。定型後翻面煎至紫紅色控油即成內脆。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壹首詩,據說是中國第壹首產品廣告詩:“手搓成玉,玉炒成淡黃深,夜睡春宵無足輕重,使美人抱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也有記載:“民缺鹽,索絞成環之狀,煎食之。”Inby可存放十天半月,品質不變,酥脆如初,酥脆不脫皮。幾千年來,它壹直是人們喜愛的食物。

三子麻花

痱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制作比較麻煩。事先把明礬、堿、紅糖、桂花放在壹個盆裏用溫水融化,然後把面粉倒進去,攪拌均勻。混合後用長條卷起來壹會兒,再拉成40克的小劑量。

將火麻仁用開水混合,將小劑量貼在混合好的火麻仁上,切成10 cm長的小條碼,然後放在盤子上3到4層。煮熟後,拿起兩個小長條用手捏成兩個均勻的長繩條,來回折成八字形,兩端揉成兩頭尖、大小適中的棗核或扇形,煎至熟透。煎的時候,鍋裏的花生油五成熱。取搓好的面團,將坯體放入油鍋中來回擺動定型。待毛坯稍硬,放入油中炸至焦黃。

痱子麻花色澤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奶油炸糕是北京小吃中營養豐富的小吃品種。它以上好的面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然後轉小火,將面粉倒入鍋中,快速攪拌,直至面團由白變灰,不粘手時,取出晾幹,制成方便面。將白糖和香草粉加水溶解,將適量蛋液放入碗中攪拌,分幾次加入方便面中,最後壹次加入奶油、糖水和香草粉,揉勻。

奶油油炸蛋糕

鍋裏倒花生油或者植物油,或者用黃油。但不宜用大豆油或芝麻油,因為後兩種油容易抵消乳脂味。當火高到可以冒煙的時候,換成小火。這時,500克攪拌均勻的面團會被分成40個均勻的小球,在進入油鍋前用手壓成圓餅,壹個壹個的上油。當餅子脹得像球壹樣,呈金黃色時,就取出來,用糖卷著吃。

奶油炸糕圓形,外嫩,香味濃郁,營養豐富,易於消化。

除了奶油炸糕,還有黃麥炸糕和江米炸糕(用水磨米,質量最好)。面條應該和水混合,然後發酵。面條不要太硬,適當揉壹點堿。制作時,抓起壹塊約50-60克的面粉,用手指在中間壓壹個洞,用豆沙包好,封口,隨袋煎至金黃色。這種炸糕很受歡迎,因為它裏外嫩。

還有壹種泡面炸糕,是將水燒開,倒入面粉攪拌均勻,面條燙熟後出鍋分成大塊,攤涼,將面團和適量的堿面揉勻拉成小劑量,壓平,裹上紅糖、桂花、掛面做成的餡,用溫油炸制而成。這種炸糕外酥裏嫩,容易消化。

蟾蜍吐蜂蜜

蛤蟆吐蜜,又名豆沙燒餅,是北京小吃中常見的品種。因為裏面是豆沙餡,所以得名。在烤制過程中,由於燒餅邊緣有壹個天然的開口,豆沙被吐出來掛在燒餅邊緣,所以人們形象地把這種燒餅叫做蛤蟆吐蜜。

姜片叉

從名字就可以知道它的原料中有鮮姜,所以吃起來有明顯的鮮姜味。

就是將鮮姜去皮搗成細粉,在面粉中加入壹定比例的明礬粉,壹起放入盆中,用冷水和面。

姜片叉

還有壹種方法是用水揉面,在搟面機上滾五六次,直到薄片均勻光滑,然後在薄片上撒上細澱粉粉,折成條狀,用刀切成壹排排叉狀,將兩片薄片疊在壹起,中間切三刀,攤成單片,翻面,用溫油煎。炸豬排是蘸了蜂蜜的。蘸蜜的方法是將鮮姜去皮,切成細絲,用水煮姜絲,然後取出姜絲,加入白糖,煮開後加入焦糖和桂花,繼續煮,然後移至小火,再將煎好的豬排叉入姜絲煮好的桂花焦糖中進行蘸蜜。

蜂蜜後叉呈淡黃色,具有酥、甜、香的特點,吃時有姜香味。同年,程楠的“南來順”姜絲叉1997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國名小吃”。

還有鹹叉,是用面粉、蘇打、鹽做成的,油炸而成。方法和姜絲叉壹樣,只不過不是蜂蜜,脆脆的,微鹹。愛喝酒的人經常把鹹叉作為壹種零食。

據《天橋小吃》作者張慈溪先生說:“在老天橋,有壹家專門賣小油炸食品的店鋪,比如油條,用草紙包著,加上紅色商標,也是小孩子的玩物。”有詩贊美這種小油炸食品,說:“未來全靠手藝,具體方面由小孩子略哄。”金霞浦包裝修得很好,精致巧妙,我看得出來是天才。“以前天橋上賣這種油炸食品的人甚至喊著‘買壹包,備用壹包,江西辣來,臘椒。爺爺吃了會倒,他會倒,瘸子會大腰。“大麻花,斷叉,十種錦花,還有壹大包炸叉。”孩子聽到這個,就喜歡買。

炒肝

老北京的炒肝

據記載,炒肝作為北京傳統早餐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壹百多年的歷史。炒肝是會仙居發明的,開於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在原來“白湯雜碎”的基礎上,去除心肺,加厚,就形成了流傳至今的炒肝。1930,匯賢居對面又開了壹家炒肝老店,天星居。由於選料更好,用味精、醬油等新調料代替原來的蘑菇湯,生意漸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兩家店合並,只剩下天星居的招牌。

炒肝的方法很簡單。將洗凈的肥腸切段煮熟,出鍋前加入肝片、味精、醬油、醋、水澱粉、蒜泥,具有湯亮、蒜香、肥而不膩、瘦而不燉的特點。因為蒜泥很細,所以有“吃了也不見蒜”的說法。正宗的炒肝吃法,既不使用勺子,也不使用筷子,壹手托著碗底,壹手轉著吃。優點是腸、肝、醬分布均勻。